TL;DR: 一份舒適的高薪工作,如果缺乏意義,就像一個陷阱 - 一個「鍍金的籠子」。正如 David Graeber 所描述的,許多現代工作都屬於缺乏真正目的的「狗屁工作」。尋找成就感需要尋找您的 "Ikigai" (生き甲斐),日語的概念是您存在的理由。它位於您的所愛、您的所長、您能獲得的報酬,以及世界所需要的交點。發現這個交叉點是擁有真正有意義的職業和生活的關鍵。
讓我們從《黑天鵝》作者 Nassim Nicholas Taleb 的挑戰性思想開始:「最有害的三種癮是海洛因、碳水化合物和月薪」。
很強烈的字眼,對吧?但這些話指出了一個深刻的事實,那就是安逸和穩定的潛在陷阱,是以犧牲意義為代價的。
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心路歷程。2005 年,我在一家跨國電信公司工作,負責管理亞太地區的營運。從紙上來看,這是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薪水高達七位數、壓力極小、每月出差到各地,並有五星級飯店和餐點提供,回到香港辦公室後則朝九晚五。如果您在街上進行調查,這份工作在「夢想工作」的評分表里會得到 10 分。
但我在 2009 年辭職了。
為什麼?因為工作本身感覺......空洞。這個角色只需要一個人一半的努力;我可以在兩天內完成一個星期的任務。一開始,這種悠閒的步調還讓人感到愉悅,但不久之後,無聊感便悄然而至。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被責任和期望固定在辦公桌上的模特兒,一週五天從早到晚都沐浴在螢光燈下。我想要探索的世界、我想要面對的挑戰、我想要達成的目標 - 這些都存在於免費早餐和舒適的飯店房間之外。
尋找意義:發現「生き甲斐」 (Ikigai)
日語中有一個詞可以很好地捕捉到這種意義的尋找:Ikigai (生き甲斐)。它大致可翻譯為 「存在的理由 」或 「早上起床的原因」。這種哲學深深地烙印在日本文化中,從工匠們的奉獻精神中便可見一斑--壽司大師、漆器工匠、動畫傳奇--他們傾盡一生去完善一件事。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默默地改變了世界,也豐富了自己的生活,實現了他們的 Ikigai。
現代困境:無意義的工作?(愛你所做、做你所愛)
這與許多人的現代工作現實形成對比。我們用大段大段的時間(通常是週一到週五早上 9 點到下午 6 點)來換取固定的月薪。我們的時間屬於他人。我們所做的工作永遠有意義嗎?
人類學家 David Graeber 在 2019 年出版的 Bullshit Jobs 一書中指出,「超過 40% 的工作是沒有意義的」。他將 "Bullshit Job "定義為「一種完全無意義、無必要或有害的有薪工作形式,甚至連僱員也無法證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儘管作為雇用條件的一部分,僱員覺得有義務假裝情況並非如此」。
我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在工業革命之前,工作通常是以任務為導向的 - 農夫根據季節進行種植和收穫,學徒在師傅身邊從事學習。工業資本主義將重點轉移到計時勞動。自此之後,對許多人而言,生活與自我被分割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工作」和「生活」。
尋找您的 Ikigai:四個交叉的圓圈
Ikigai 提供了一個彌補這一鴻溝的框架。據說它是四個關鍵要素的交集:
- 您的摯愛:哪些活動能讓您感受到熱情與活力?
- 您擅長什麼:您有哪些天賦和已發展的技能?
- 您可獲得的報酬:市場重視哪些技能或服務?
- 世界需要什麼:您能協助解決什麼問題?您能貢獻什麼價值?
當這四個圓圈重疊時,您很可能已經找到您的 Ikigai。
對我來說,我真的很喜歡解決問題。思考複雜的挑戰讓我進入一種 「流 」的狀態,時間就這樣消失了。這也是我認為我擅長的事情--了解如何制定解決方案,讓客戶能夠掌握並看到它們的價值。
轉型為全職的解決方案/業務架構師,意味著這成為我可以得到報酬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相信這個世界需要人分享他們的經驗,並幫助他人駕馭複雜性 - 這已成為 Mercury Technology Solution 的核心主題。收到客戶的正面回饋,更讓我相信這項工作具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Warren Buffett 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和你沒有區別。如果你一定要找出區別,也許就是我每天都能做我最喜歡的事。如果你要我給你建議,這就是我能給你的最好建議。
尋找並活出自己的 Ikigai 並非易事,但這種追求本身所帶來的人生豐富性和方向感,遠遠超過單靠薪水所能提供的。
Ikigai (生き甲斐) : 你的工作沒有意義,你的人生也如是
三種最有害的成癮物是:海洛因、碳水化合物、和一份固定月薪。― Nassim Nicholas Taleb ,《黑天鵝效應》作者
2005年,我當時在跨國電訊公司工作,負責亞太地區的事務。這份工作職責輕鬆、百萬年薪,每月飛各地出差旅遊,期間的五星級住宿、餐廳消費都由公司付費。出差以外在香港辦公室的時間,可以每天準時上下班。如果做街頭問券調查,這個工作一定夢幻指數滿分。但是,我在2009年辭職了。
以工作份量論,這個職位其實只需半個人力,只消兩天就可以做完一周的預定工作,這種閒雲野鶴的上班狀態,一開始是蠻愉快的,但久了,還是漸漸無聊起來。我只感覺像一模型,被責任、義務、期待,釘在辦公桌前,燈火通明,從早到晚,一周五天。我想去探索嘗試的世界,我想用生命去完成、實現的事,都在附有五星酒店房與免費早餐之外。
生命的意義在日文裡,有個專門的詞彙叫做「Ikigai」(生き甲斐),也就是每天早上你為何醒來,活着的理由。這個精神哲學深植在日本的文化裡,許多職人如壽司師傅、漆器工匠、動畫大師,傾其一生的時間只為做好一件事,默默改變世界也豐富了自己,就是貫徹着他們生命的Ikigai。
其之六:「愛你所做、做你所愛」你的時間不是你的時間
為了交換固定月薪,每周一至五早上九點到下午六點,你的人生是屬於另外一個花錢買下它的人的。「超過40%的工作沒有意義。」人類學者格雷伯,在2019年《Bullshit Jobs》(狗屎工作)中這麼說。用格雷伯給「狗屎工作」下的定義:「完全無謂、無必要或有所危害,連受僱者都沒辦法講出這份職務憑甚麼存在,但基於僱傭關係的條件,卻又覺得有必要假裝其實不然,這種有支薪的僱傭類型,就叫做狗屎工作。」
工業革命以前,農人依照時序播種收成,學徒跟隨工匠生活學習,「工作」是以成果為主的任務導向(task-oriented)型態。隨着工業資本主義興起,工作開始由原本的「任務導向」,轉變為計算時間的工時制度( timed labor )。從那時開始,我們大部份人的生命和自我,被活生生切割成「上班」和「生活」。
Ikigai 是由「你喜歡的、你擅長的、別人願意付錢給你、世界需要的事」這四件要素組成。
當這四件要素彼此交集在一起,那項事物可能就是你人生的Ikigai。以我自己為例,我非常享受 「解決問題」,每次去思考都會進入「心流」狀態,完全忘記時間的存在。「解決問題」也是我所擅長的事,我清楚怎樣的表達會讓客户有感、明瞭。
成為專職解决方案工作者後,就成為了收入來源,是他人願意付錢請我做的事。我認為這世界需要有人分享自己的經驗,因此這成了我公司中很重要的主題。我也期望自己可以解决問題,有時收到一些客户的回饋時,我更確信了自己的能力有其價值與意義。
巴菲特說:「我和你沒有甚麼差別。如果你一定要找一個差別,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機會做我最愛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給你忠告,這是我能給你的最好忠告了。」
您只是在領取薪水,還是在實踐自己的目標?這值得一問。找到您的 Ikig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