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霸權的幕後:非必然,乃時勢造英雄

撮要: 中國工業為何如此強韌,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壓力仍屹立不搖?常見解釋如龐大體量、完整產業鏈、勞動力或政策支持,雖是必要條件,卻非其在全球無可取代的充分理由。本文深入探討一個關鍵且常被忽略的因素:中國是全球唯一能夠同時提供蘇聯標準(蘇標)與美國標準(美標)工業產品及零部件的國家。這種獨特的「美蘇雙修」能力,源於特定的歷史機緣,使其在全球工業體系中佔據了難以複製的核心競爭優勢,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近來,我們經常觀察到全球供應鏈的變動,以及各國對於產業自主的日益重視。在這波瀾壯闊的變革中,有一個現象始終引人深思:中國的工業體系為何展現出如此驚人的韌性?從奧巴馬時代開始的圍堵,到特朗普任內的貿易戰,美國對中國製造的依賴似乎未減反增。更有趣的是,面對新的關稅壁壘,美國消費者反而更積極地透過跨境電商,直接從中國工廠下單,試圖繞過中間環節以對沖成本。這背後的原因,僅僅是體量、人口紅利或政策規劃就能完全解釋的嗎?

常見的解釋,與未竟的答案

許多人會直覺地認為,中國的龐大體量、作為世界唯一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是其成功的關鍵。這當然沒錯。完善的基礎建設、充沛的勞動力、政府的長遠規劃與支持、規模經濟以及不斷積累的人才優勢——這些都是中國工業崛起的基石。

然而,若我們深入探究,這些因素雖然解釋了中國「為何能」,卻未能完全解答中國製造「為何在全球供應鏈中難以被取代」。這份獨一無二的工業體系,其真正的護城河究竟是什麼?

獨步全球的雙軌奇蹟:蘇標與美標的融合

我認為,中國製造在全球舞台上擁有任何國家都難以複製的充分條件,在於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偶然與戰略選擇: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能同時提供蘇聯標準(蘇標)和美國標準(美標)兩種工業標準下全部成品及零部件的國家。

若以武俠小說比喻,這便是「佛道雙修」。蘇聯的工業體系標準,我們有;美國的工業體系標準,我們也有。這才是中國能夠擁有幾乎所有工業門類,並成為全球製造核心的真正底氣。

工業標準:現代工業的通用語言

所謂工業標準,簡而言之,就是為各種產品的生產規格制定一套統一的模式。如此一來,不同企業生產的產品便能相互配套,例如螺絲尺寸統一後,無論哪家製造都能通用,大幅提升生產協作效率,並降低成本。其核心價值在於透過標準化,實現產品的可靠性、生產的高效性及交易的便捷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大工業強國展開了全方位的對抗。這不僅是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的較量,更延伸至工業技術標準的壁壘分明。社會主義陣營採用蘇聯標準,資本主義陣營則依循美國標準。這兩種標準互不兼容,即使是同一種產品,也因生產標準的差異,導致零部件無法通用。

幾個例子讓大家更易理解兩種標準的巨大差異:

  • 航空發動機高壓燃油管: 蘇標按GOSI標準設計,公制螺母,法蘭端面直徑50毫米,19272型鋁合金,工作壓力150公斤/平方厘米。美標則按ASME標準,英制NPT螺紋,法蘭端面直徑50.01毫米,B211鋁合金,工作壓力153公斤/平方厘米。參數看似接近,但螺紋牙型、螺距、法蘭定位孔分佈完全不同,導致蘇聯油管無法接入美國發動機,美國扳手也對不上蘇聯螺母,材料強度測試方法亦不互認。
  • 燃油差異的後果: 據聞印度空軍頻繁的墜機事故,部分原因便在於其蘇制飛機使用了美標燃油,導致油料在發動機燃燒室內燃燒不充分,動力不足。
  • 鐵路車鉤: 美標車鉤可承受300噸牽引力,蘇標鏈式車鉤僅能承受150噸,車輛無法混編。
  • 油井控制設備: 美標工作壓力單位為psi,蘇標為kg/cm²,換算後實際壓力等級存在偏差,混用易生安全隱患。
  • 變壓器冷卻方式: 美標採用強迫油循環冷卻,蘇標則使用自然風冷,設備尺寸和安裝方式截然相反。

總而言之,蘇聯標準與美國標準生產的工業品,從微小的螺絲釘到龐大的軌道交通、航空航天設備,其材料、零部件乃至生產工藝,均源於兩種截然不同的設計哲學與製造邏輯,根本無法通用。

中國工業的「雙修」之路

那麼,中國是如何走上這條獨特的「美蘇雙修」之路的呢?

  1. 蘇標奠基(五十年代): 著名的「156工程」,蘇聯幾乎是手把手地將一整套工業體系轉移給中國。在短短十年間,中國便從一個連螺絲釘都難以自產的農業國,躍升為能夠自主生產飛機、坦克、機床的工業國。蘇聯在此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其歷史功績不容否認,即使我們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與代價。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完整輸出一整套工業體系,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2. 接入美標(七十年代中期至今): 國務院斥資43億美元,大規模引進歐美技術設備,使中國的工業體系開始接入美標生產流程。隨後的改革開放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的產能迎來大爆發,逐漸形成了以美標為主、蘇標為輔的工業格局。

蘇聯解體:歷史的偶然與中國的機遇

中國如何將「美蘇雙修」的潛力,轉化為今日令人生畏的工業實力?蘇聯的解體是此過程中一個極其關鍵的轉折點。

1991年,蘇聯解體,分裂為多個獨立國家。在此之前,蘇聯的工業體系是按照「雨露均霑」的原則,分散佈局於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繼承了大部分重工業(航空航天、機械製造、化工、核能),烏克蘭分得造船與鋼鐵冶煉,白俄羅斯則有微電子與重型裝備,波羅的海三國負責食品加工,阿塞拜疆專注石油化工,格魯吉亞則擅長精密製造。

然而,獨立後的各國經濟普遍陷入困境,「休克療法」之下,變賣國有資產成為常態。工廠、設備、生產線等大量資產被廉價出售。曾繼承蘇聯龐大重工業體系的俄羅斯,也因大規模變賣家產,從工業強國逐漸轉型為能源輸出國。

在此歷史背景下,曾作為蘇聯「好兄弟」的中國,意外地成為了全球唯一一個保有相對完整蘇標工業體系的國家。

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冷戰結束後,美國工業標準雖成為全球主流,但蘇聯畢竟曾主導半個地球,其工業影響力依然深遠。至今,全球仍有三四十個國家的工業設備和生產體系主要依賴蘇標。許多大型蘇標基礎設施,其設計壽命長達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可能因為蘇聯解體就立即報廢。

問題來了:蘇聯不在了,許多關鍵的蘇標設備和零部件供應鏈也隨之中斷。這些國家若要維護、更換或升級其蘇標系統,就不得不尋求中國的幫助。

  • 火力發電設備: 火電站中使用的蘇標重型發電機組,其軸類零件若損壞,其他標準的機床無法加工,必須依賴蘇標專用的數控重型臥式車床。而目前全球能製造此類機床的,僅有北京第一機床廠等少數企業,連俄羅斯自身產能都已不足。
  • 軌道交通設備: 蘇聯鐵路的軌距為1520毫米,其生產的鐵路車輛及相關零部件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及原蘇聯陣營國家廣泛使用。蘇聯解體後,只有少數中國公司(如北車、湘潭電機廠、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等)仍保有相對完善的蘇標零部件(如轉向架、車鉤、制動系統)生產能力。因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不得不從中國大量進口符合蘇聯標準的鐵路零部件。
  • 礦山設備: 許多按照蘇標建設的礦山項目,只能使用蘇標重型挖掘設備。中信重工憑藉其專精的蘇式大型礦用挖掘機和迴轉式細碎機,成為全球市場上極其穩固的供應商,因為客戶的特定需求,只有他們能夠滿足。

正是憑藉這種「美蘇雙修」的獨特模式,中國工業成功地將產品銷售至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任何國家若想取代中國的地位,都必須面對一個幾乎無解的難題:如何從零開始,建立一套完整的蘇聯標準工業體系,並以此覆蓋美國標準未能觸及的市場角落?

畢竟,所謂「擁有完整工業門類」,其定義是能夠生產世界上流通的所有主要產品。美標工業品固然重要,但蘇標工業品及其市場依然存在,不能因為其規模相對較小,就將其排除在「工業籍貫」之外。

而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蘇標工業體系,對於任何後發國家,甚至先發工業國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蘇標工業體系的基礎是鋼鐵廠、機床廠等重資產投入,這需要天文數字的資金。沒有哪個國家會僅僅為了三四十個國家的市場,而去專門投資建設一套與主流標準無法兼容、且成本極高的工業體系。這並非簡單的重複建設,而是顯而易見的資源浪費。

中國能夠做到,是源於不可複製的歷史因素。若將今日的中國置於當年的環境,試圖同時從零建設兩套體系,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結語:時勢造就的工業巨擘

「美蘇雙修」的獨特歷程,成就了中國製造今日在全球供應鏈中超然的地位,也鍛造出人類工業史上一個令人敬畏的「工業怪獸」。這並非命中註定,而是歷史的偶然、地緣政治的博弈以及國家戰略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理解這一點,對於我們觀察當今複雜的國際關係與全球產業格局,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中國工業霸權的幕後:非必然,乃時勢造英雄
James Huang 5 Mei 2025
Share post ini
How to Write an E-E-A-T Optimized Blog Post (for Humans &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