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Koei Tecmo 的「大航海時代 (Uncharted Waters)」中,即使是商人和探險家也發現在大航海時代 (16-18 世紀) 有必要為他們的船隻配備重型武器,這一觀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一個基本且往往殘酷的現實。這段時期也稱為發現時代 (Age of Discovery,約 15 至 17 世紀),其特點是歐洲列強縱橫全球,海上活動頻繁。在追求通往亞洲的新貿易航線、宗教熱情、政治野心和航海技術進步等多種因素的驅使下,這些航行遠非和平。對軍備的需求突顯出國際貿易進行時的危險環境,商業與衝突之間的界限經常變得模糊不清。
16 至 18 世紀的海洋充滿危險,其中最顯著的是海盜的廣泛存在。各種形式的海上掠奪充斥著主要的貿易航線。例如,加勒比海因海盜而臭名昭著,而英國私掠船在其政府的默許下,以西班牙載滿財寶的大帆船為目標,挑戰伊比利亞對跨大西洋貿易的壟斷。北非的巴巴利海盜對地中海的航運構成了重大威脅,即使在遠東,日本海盜(倭寇)和高辛閣勢力等組織也擾亂了海上貿易。海盜的猖獗意味著任何從事貿易的船隻,不論其主要目的為何,都很容易受到攻擊和搶劫。私掠活動的興起(即各國實際上認可針對其對手的海盜行為)進一步模糊了合法海軍活動與犯罪企業之間的界限,使海上的不安全狀況更加惡化。
除了海盜的威脅,商船也面臨敵國海軍的敵意。在爭奪全球資源和貿易主導權的激烈競爭時代,商船往往被視為不宣戰甚至宣戰時的合法目標。這意味著,一艘懸掛某個國家旗幟的船隻可能會遭到敵國船隻的攻擊,其貨物也可能被沒收。國際貿易的高風險經常導致經濟競爭升級為海上武裝衝突。此外,海上旅行本身固有的危險,包括可以使船隻沉沒的風暴和可能導致船隻誤入歧途的航行限制,也增加了風險。在新開發的土地上與土著居民相遇也可能變成暴力事件,對海員的生命和財產構成另一種威脅。由於缺乏對衛生和營養的了解,壞血病等疾病在長途航行中經常肆虐,這進一步加重了海上探險的危險性。
即使船隻能夠避開海盜、敵人船隻和變幻莫測的海面,他們在港口停靠以補給必要的食物和水時,仍然面臨重大挑戰。每到一個港口,他們都會受到當地公國和當局的干預。這些干擾包括任意徵收繁重的稅款,甚至直接攻擊和扣押貨物和船舶。著名的中國海軍將領鄭和在 15 世紀初的遠航也不例外,他的龐大船隊在每個停靠港口都要面對稅收。即使是一次成功的回航,也可能需要向沿途的各個地方勢力支付無數的保護費,突顯了當時與海上貿易相關的巨大困難和成本。這種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缺乏普遍認可的海上法律與秩序體系,使得地方統治者可以在其勢力範圍內對貿易實施重大控制。
在這樣一個危險和不可預測的環境中,保護自己的能力不僅是可取的,而且是進行海上業務的絕對必要條件。如果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和足夠的士兵,商船就很容易受到攻擊,使貴重商品的運輸變得極其危險。因此,海上貿易,尤其是跨越茫茫大海的長途航行,存在著巨大的風險,這些風險自然而然地計入了貿易的總成本中。這些風險不僅包括船舶及其貨物的潛在損失,還包括船員的被捕或死亡。
儘管有這些相當大的危險,但潛在的巨大利潤成為歐洲各國堅持航海努力的強大動力。從新發現的美洲運送金銀、從印度運送異國香料,以及不幸的是,從非洲運送被奴役的人民回歐洲等搶手商品的誘惑,推動著這種不懈的努力。歐洲市場對這些商品的龐大需求確保了那些成功闖過海上險境的人能夠獲得豐厚的回報。1497 年,葡萄牙皇室資助瓦斯科-達-伽馬 (Vasco da Gama) 的首次遠航,就是這種非凡利潤的最佳例子。在兩年的時間裡,他的船到達了印度的卡利卡特,獲得了大量的胡椒和肉桂。兩年後,當他們返回歐洲時,這些貨物以六十倍的利潤出售。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如此顯著的投資回報,強調了推動探險時代的巨大經濟誘因。在此背景下,航海以及促成航海的技術可被視為那個時代的 「科技投資」。正如今天的科技進步提供了創造財富的機會,探索時代在造船、製圖和航海工具方面的改進也是如此。然而,這樣的獲利能力也讓海上貿易成為盜賊的目標,並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擾,試圖利用貴重物品的流通。
由於香料貿易的利潤豐厚,葡萄牙的阿方索-德-阿爾布開克 (Afonso de Albuquerque) 意識到控制主要貿易中心的戰略重要性。他最初嘗試直接佔領卡利卡特,但不成功,葡萄牙軍隊被當地印度統治者打敗。阿爾布開克毫不氣餒,隨後將重心轉移到一個較弱小的公國,並成功攻打並佔領了印度的果阿。果阿成為葡萄牙艦隊的安全補給點,使他們得以繞過許多充滿敵意的沿海貿易站,大大降低了貿易成本和風險。葡萄牙人意識到這一策略的有效性,開始在其貿易路線的非洲沿岸建立小型聚落。這些聚落主要作為貿易站,為葡萄牙商船提供必要的補給品,標誌著歐洲殖民化的早期階段。這一初期驅動的安全貿易和補給點,為後來更廣泛的歐洲殖民階段奠定了基礎。
這些早期以貿易為主的殖民事業逐漸演變。為了追求更大的利潤,歐洲列強開始運送被奴役的非洲人到這些地方種植有價值的經濟作物,以進行貿易。這導致了我們更熟悉的以咖啡、香蕉、煙草和棉花等作物為中心的農業殖民地的發展。問題是,當時為數不少的歐洲農奴為何不自己移居到這些土地上耕作呢?答案就在於迥然不同的氣候。歐洲人普遍不喜歡非洲和印度許多地區炎熱潮濕的氣候。因此,歐洲的勞動者和包身工大多選擇移居北美,因為北美的氣候更接近歐洲。然而,隨著殖民地被奴役人口的增加,以及土地主要用於生產有利可圖的經濟作物,當地的糧食生產往往變得不足。因此,有必要建立糧食殖民地,專門種植甘薯和玉米等作物,以防止被奴役的勞動人口餓死。隨著時間的推移,海上貿易從相對不頻繁的探索和發現航行演變成一個大規模、定期的貨物和人員運輸系統。
儘管海上貿易的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但這個時代的商船仍然需要配備武器來保護自己。對於歐洲列強而言,最理想的情況是減少攜帶士兵,甚至拆除大炮陣地,以最大化貨運空間,從而賺取更多利潤。這種對效率和增加利潤的渴求導致了用貿易利潤資助專門負責打擊海盜的海上警隊的概念。首要目標不一定是完全剷除海盜,因為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持久的挑戰,而是防止大規模的船隊攔截,從而使商船可以在較少甚至沒有直接武裝護航的情況下航行。這種「水上警察」成為歐洲各國建立海軍的基礎。儘管維持這些海軍本身是一項昂貴的工作,但它們最終通過確保商船更安全地通行,間接降低了貿易成本,從而在長遠上創造了更大的利潤。
從武裝商船到由國家資助的海軍的演變,標誌著今天可被視為「世界警察」的起源 - 一種利用軍事力量降低航運成本並維持一定程度海上秩序的力量。這些海軍的存在,尤其是佔有優勢的海軍,使得大規模的奴役人口運送到殖民地,反過來又促進了廉價食物的運送以維持他們的生計。這種剝削制度允許最大限度地生產奢侈品,如糖、煙草、咖啡和茶,然後賣回給歐洲貴族,從而獲得可觀的利潤。因此,在現代咖啡館中享受的看似簡單的樂趣,其根源在於海上力量的歷史動力及其所支持的往往是殘忍的制度。
這些國家海軍的崛起導致獨立海盜的力量和猖獗程度逐漸下降,因為政府資助且裝備精良的海軍力量日益壓倒了自資且往往組織不嚴的海盜。最初,歐洲各國都發展了自己的海上警衛力量,以保護各自的貿易航線,有時甚至為了共同利益而合作鎮壓海盜。然而,隨著全球貿易量的增加,這些國家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攫取的殖民地利益越多,建立的貿易航線越多,攻擊對方海上貿易的動機就越大,這導致了無數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海軍既被用來保護自己的貿易,也被用來奪取對手的貿易。
18世紀的七年戰爭就是這種動態的一個重要例子。法國在歐洲參與一場主要的陸地戰爭,發現其資源因需要同時維持重要的海軍存在而變得緊張。相比之下,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在戰略上集中資源發展和擴張其海軍力量。英國海軍不斷封鎖法國的貿易航線,並在幾次重要戰役中果斷地摧毀了法國艦隊。當法國被大陸上的衝突所困擾時,英國奪取了法國和西班牙在全球各地的殖民地,尤其是法國在印度的殖民地。法國甚至打算穿越英吉利海峽入侵英國,但優越的英國海軍在葡萄牙和法國沿岸先發制勝,襲擊並擊毀法軍艦隊的大部分,有效地將法軍困在岸上,使入侵變得不可能。
七年戰爭對法國艦隊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導致全球勢力平衡發生重大變化。英國海軍從戰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海上霸主,其規模幾乎是所有其他歐洲海軍總和的一半。此外,英國獲得了法國廣大的殖民地,大大加強了其在全球的經濟利益。實質上,英國這個國家超越了所有歐洲競爭對手的海軍力量總和,既成為最大的 「水上警察」,從其競爭對手的角度看,又成為最大的 「海盜」。儘管英國在歐洲陸地事務上的影響力並非絕對,但其在歐洲以外的海上主導地位幾乎變得毋庸置疑。這段時期標誌著大英帝國海上霸權的真正開始。
歷史發展揭示了海上霸權的一個基本原則:海上霸權最終是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其前提是 「貿易利益超過軍事成本」。雖然短期的海軍支出可能偶爾會超過收入,但長期的獲利能力對於維持海軍霸權所需的大量投資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即使牢固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大英帝國也不是萬能的,必須不斷考慮其行動對經濟的影響。
戰敗的法國人明白這個原則,並試圖通過增加英國的代價來報復英國。他們的策略是在殖民地為大英帝國挑起事端,特別是在北美。英國在七年戰爭中欠下了超過一億英鎊的巨額債務,並試圖通過向北美殖民地徵稅來償還債務。這項政策最終導致了美國革命和美國的獨立。法國積極支持美國殖民者,甚至派遣地面軍隊參戰。
英國最初試圖以武力鎮壓叛亂,在北美部署了大量軍事資源。然而,儘管美國民兵屢次在激戰中敗北,殖民者仍不斷重整旗鼓,繼續抵抗,給英國帶來了持續的麻煩。北美幅員廣闊、人口稀少,長期防禦這些零星起義在人力和資源上都極為昂貴。從戰略角度來看,英國士兵可以更有效地部署在帝國的其他地區,如印度,因此長期爭取控制北美領土在經濟上是不可行的。
其核心原則仍然是:海上霸權以及由此延伸的皇權是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世界警察 」維護的秩序必須產生相對於其成本的足夠回報。這種經濟現實最終促使英國接受美國獨立。當時,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北美人口積極支持獨立;大多數人要么保持中立,要么支持英國建制。儘管如此,這些效忠者最終還是被英國政府拋棄了。在美國獨立之後,焦點從人權和自由的理想轉移到與那些仍然忠於王室的人算帳的務實問題上。各州通過法律,沒收親英人士的土地和財產,這些人面對公眾的羞辱和欺凌,並經常被禁止投票或擔任公職。由於無法忍受這種迫害,許多人移居北美,其中相當多的人成為了現在加拿大的難民。英國拋棄自己人民的行為在當時受到猛烈抨擊,甚至導致政府賠償,儘管由於難民人數眾多,不可能完全歸還。
因此,當時的一些觀察家宣稱大英帝國的末日到了,認為大英帝國放棄其最大殖民地的決定是可恥和卑鄙的衰落跡象。然而,事後看來,大英帝國的崛起才剛剛開始,從純粹的經濟角度來看,放棄北美殖民地被證明是正確的戰略選擇。儘管當時的人直覺地認為一個帝國放棄自己的責任是衰落的先兆,但長期的經濟利益超過了威望的損失。對英國而言,指導原則仍然是:維持秩序的利益必須大於代價。如果繼續爭取和管理北美殖民地意味著長期的經濟損失,那麼就決定撤出,並建議忠誠的臣民可以在帝國的其他地方尋求庇護。美國的獨立使英國免除了在北美維持龐大軍事力量的重大財政負擔,使其可以將這些資源重新分配到亞洲、非洲和中東等其他更有利可圖的地區。關於北美的經濟利益,只要新成立的美國控制了大西洋航道,割讓土地給可能不友好的親法美國殖民者被認為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妥協。
這種對金融和秩序成本理解上的差異在拿破崙戰爭中得到了鮮明的反映。儘管拿破崙擁有卓越的軍事天賦,並經常在戰場上取得勝利,但英國廣泛的國際貿易卻產生了足夠的財富,不斷支持各種反拿破崙的聯盟。拿破崙一旦在一個地區取得勝利,另一個叛亂(通常由英國提供財力支持)就會在其他地區燃起,使他無法對主要對手取得決定性的持久勝利。法國在這個時候仍然擁有有利可圖的殖民地,其中最著名的是海地。拿破侖嘗試鎮壓海地革命,但結果證明成本高昂,而且最終沒有成功,這進一步證明了英國早先放棄北美的決定是明智的。海 地 革 命 與 美 國 爭 取 獨 立 的 革 命 一 樣 , 為 法 國 帶 來 了 巨 大 的 財 政 開 支 , 並 出 動 了 大 量 的 士 兵 和 船 隻 , 但 由 於 英 國 對 海 地 叛 亂 者 的 持 續 支 持 , 所 有 這 些 最 終 都 損 失 了 , 投 資 也 沒 有 回 報 。這場代價高昂的失敗,不僅沒有帶來利潤,反而成為了巨大的財政負擔,加重了法國現有的財政困境,迫使拿破崙向意大利等被征服的領土徵稅,導致了進一步的反抗。拿破崙最終明白「成本超過收益」的情況是無法持續的,於是作出務實的決定,將法國廣大的北美領土(路易斯安那購地)賣給美國換取現金。
法國人在軍事上無疑是強大而膽大的,但英國人卻以穩健的財政原則運作。拿破崙戰爭持續了十多年,法國的財政在連續戰爭的壓力下逐漸衰弱。表面上看來,與法國的大陸力量相比,英國可能只是一個小島國,但實際上,英國的財政實力與年俱增,最終使其在戰爭後期的支出超過法國兩到三倍。最終,拿破侖並沒有被一場決勝的戰役所擊敗,而是被英國財力的累積效應所擊敗,英國的財力使其盟友能夠繼續戰鬥,並最終導致了拿破侖的垮台。
法國的失敗鞏固了英國在維多利亞時代毋庸置疑的霸權地位,為英國的統治地位確立了一個重要原則:帝國從根本而言是建立在利潤之上的。在此背景下,「世界警察 」的角色就是在收入和支出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必須停止那些持續導致財政損失的長期投資,即使這些決定是以國家威信或忠誠臣民的拋棄為代價。
在這段時期,大英帝國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是無可爭議的 「世界警察」,維持著相對穩定的全球貿易秩序。然而,19 世紀這個長期和平與貿易便利的時代,無意間助長了幾個新的全球大國的崛起。首先是美國,其西進擴張和蓬勃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和財富。德國通過統一和控制煤、鐵等關鍵工業資源而崛起。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迅速實現了工業化,並通過打敗清朝中國展示了其日益增長的實力。
這些新興國家通過自身的工業化進程,發展了建立現代化海軍的能力,挑戰英國長期以來的海上霸權。英國越來越不可能維持一支足以同時壓制甚至遏制這三個新興強國的海軍。英國自身的工業能力及其龐大的殖民地利益的經濟需求,甚至連其中一個國家也很難跟上,尤其是隨著20世紀石油工業的興起。這種新能源從根本上改變了經濟格局,侵蝕了英國基於煤炭和其他傳統資源的優勢。全球勢力的基礎不再是香料、煙草、糖和煤炭,石油成為了新的必需品。
在這個新時代,英國最大的不幸是,儘管它擁有廣泛的全球殖民地,但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儲備都位於它無法直接控制的地區。它的龐大帝國曾經是巨大財富和權力的來源,現在卻逐漸成為一個巨大的防禦負擔,在如此廣袤的領土上維持秩序的成本接近甚至超過了從中獲得的經濟利益。因此,在20世紀初,隨著英國戰略性地撤出生產力較低的領土,專注於確保重要的工業資源,帝國開始縮小。然而,即使是這樣的收縮,英國海軍在面對新的全球威脅時,已不足以在其餘下的領土上維持秩序,儘管其領土已經縮小。
第二次世界大戰將這些壓力推向了高潮。德國的北非戰役直接以中東的油田為目標,而日本帝國則以緬甸和汶萊為目標,這兩個國家都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英國已經被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的代價所削弱,勉強擋住了納粹在北非的進攻,但在東南亞卻遭受了日本的重大挫敗,包括失去了香港和新加坡等戰略要地。面對這些強大的對手,大英帝國無法承受維護全球秩序所需的巨大財力和人力成本,不可避免地開始了其最後的衰落。
對西方世界來說,幸運的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工業能力基本完好,更重要的是,擁有大量的國內石油儲備。美國有效地填補了衰落的大英帝國留下的空白,擔當起全球海上強國的角色。美國也擁有足夠的海軍實力,特別是由十多個航空母艦戰鬥群組成的艦隊,以維持類似英國曾經實施的海上秩序。今天的美國霸權在許多方面可被視為前大英帝國的延伸,美國的勢力範圍在很大程度上與鼎盛時期的大英帝國重疊。這包括對日本海、印度洋、蘇伊士運河和北海等重要海上通道的控制,以及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主要盟友保持牢固的關係,並將中國視為一個主要的全球市場。此外,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獲得了日本在太平洋的幾個島嶼,使其比大英帝國多了一層太平洋霸權。
大英帝國在維持其全球支配地位時所面臨的挑戰,完全適用於目前扮演世界主要海上強國角色的美國。根本的問題仍然是:透過軍事力量維持區域秩序的代價,是否大於從該秩序所獲得的經濟利益?因此,美國的外交政策和軍事干預往往圍繞著確保重要資源(尤其是石油)的使用權,因為介入中東產油區域的衝突,或維護霍爾木玆海峽和馬六甲海峽(新加坡附近)等重要石油航道的安全,無疑被視為美國在經濟上的必要之舉。然而,是否在與這些核心經濟利益無關的地區進行軍事干預,尤其是在成本高昂、風險高的長期戰爭中進行軍事干預,仍然是一個激烈爭論的話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汲取了這方面的重要教訓,最終得出結論:這種經濟利益並不明顯的長期和高成本干預,最終是不可持續和避免的,就像英國基於類似經濟原因最終撤出北美一樣。歸根結柢,並沒有「我們會追殺你到天涯海角」這個固有的意識形態原則,可以單獨支配全球大國的行動。干預或投射力量的決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這種努力是否值得的務實評估,這種計算主要取決於經濟因素和軍事成本,而非純粹的意識形態考慮。
總而言之,探險時代的海上貿易史以及其後全球海洋強國的興衰史,清楚地顯示了經濟野心、武裝保護的必要性以及海軍支配地位的戰略重要性之間持久的互動關係。對於歷史電玩遊戲中的武裝船隻,這個看似簡單的觀察反映了一個深刻的現實,在這個時代,在海上追逐利潤與自衛能力和力量投射有著固有的聯繫。從單獨的武裝商船到國家資助的海軍,最終到像英國和美國這樣的帝國霸權的演變,揭示了一個一致的基本原則:海上力量的長期可持續性取決於它所產生的經濟利益和維護它所需的成本之間的有利平衡。這一歷史觀點提供了寶貴的見解,讓我們了解到任何試圖在全球海域發揮影響力和維持秩序的國家所面臨的持久挑戰和考慮因素。
參考資料
- Broadberry, S., & O'Rourke, K. H. (Eds.).(2010).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 (Vols. 1-2).劍橋大學出版社。
- 專門研究大英帝國的崛起及其海軍霸權。
表 1:歐洲主要探索的動機與成果(章節:引言)
探索者 | 資金國 | 年份 | 主要發現/目的地 | 主要動機 | 主要成果 |
Diogo Cão | 葡萄牙 | 1482 | 剛果河 | 探索非洲海岸,尋找通往印度的路線 | 增加對非洲海岸線的認識。 |
Bartholomew Dias | 葡萄牙 | 1488 | 好望角 | 尋找前往印度的海路 | 證明非洲可以從海上繞行。 |
哥倫布 | 西班牙 | 1492 | 西印度群島(美洲) | 尋找通往亞洲的西方海路 | 歐洲人發現和殖民美洲。 |
瓦斯科-達伽馬 | 葡萄牙 | 1498 | 印度 | 建立直達印度的海路 | 開闢了第一條從歐洲直達亞洲的海上航線,高利潤的香料貿易。 |
Pedro Álvares Cabral | 葡萄牙 | 1500 | 巴西 | 向西探索,可能抵達印度 | 發現巴西,葡萄牙殖民帝國擴張。 |
斐迪南-麥哲倫 | 西班牙 | 1519-1522 | 環遊世界 | 尋找前往香料群島的西方路線 | 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展示了地球的球面性和太平洋的遼闊。 |
表 2:主要海軍大國及其影響範圍(16-18 世紀)(節:從商業保護到海軍統治)
海軍實力 | 主導的關鍵時期 | 主要影響範圍 | 顯著的海軍優勢 |
葡萄牙 | 十六世紀初 | 印度洋、東南亞、巴西、非洲海岸 | 開創探險先河,早期發展商船,建立貿易站。 |
西班牙 | 16 世紀 | 美洲、菲律賓、大西洋貿易航線 | 大型帆船,控制著大量的金銀資源,強大的步兵由海上運送。 |
英格蘭/英國 | 十七世紀後期至十八世紀 | 北美洲、大西洋,逐漸擴展至印度,18 世紀末擴展至全球 | 強調海軍實力、發展先進戰艦、戰略島嶼位置、資助海軍的財力。 |
荷蘭 | 十七世紀 | 東南亞(香料群島)、加勒比海、北大西洋貿易 | 高效率的商船隊、強大的貿易公司 (VOC)、17 世紀重要的海軍力量。 |
法國 | 17-18 世紀 | 歐洲大陸、北美(加拿大、路易斯安那州)、加勒比海、有爭議的不列顛海域 | 龐大且組織良好的海軍,但經常因陸地衝突而分心,殖民野心顯著。 |
表 3:主要商品及其在全球貿易中的重要性(探索時代)(章節:經濟引擎)
商品 | 來源地區 | 目的地區域 | 經濟意義 |
香料 | 印度、東南亞(香料群島) | 歐洲 | 價值高,推動早期的探索,用於調味、保存和藥用。 |
金 & 銀 | 美洲(特別是西班牙殖民地) | 歐洲 | 為歐洲經濟提供燃料、用於製造硬幣、資助進一步的探索和殖民。 |
奴隸 | 非洲 | 美洲地區 | 為種植園提供強迫勞動力,是許多美洲殖民地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一種可怕且不人道的交易。 |
糖 | 加勒比海、巴西 | 歐洲 | 高利潤的經濟作物,助長了跨大西洋的奴隸貿易。 |
煙草 | 北美、加勒比海地區 | 歐洲 | 成為受歡迎且有利可圖的商品,有助於種植園經濟的發展。 |
咖啡和茶 | 非洲、亞洲 | 歐洲 | 到了 18 世紀,成為越來越受歡迎的飲料和重要的貿易商品。 |
毛皮 | 北美(加拿大、法屬領地) | 歐洲 | 既時尚又有價值的商品,推動了早期法國和英國在北美的探險和貿易。 |
引用作品
- 大發現時代 - 維基百科,2025 年 3 月 23 日存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ge_of_Discovery
- Maritime Exploration - (AP European History) - Vocab, Definition, Explanations | Fiveable, accessed March 23, 2025、 https://library.fiveable.me/key-terms/ap-euro/maritime-exploration
- 探險時代的起因 - HISTORY CRUNCH,2025 年 3 月 23 日存取、 https://www.historycrunch.com/causes-of-the-age-of-exploration.html
- 葡萄牙的航海專長如何開啟... - 歷史,2025 年 3 月 23 日存取、 https://www.history.com/news/portugal-age-exploration
- 7 探索時代使用的船舶和航海工具......,於 2025 年 3 月 23 日存取、 https://www.history.com/news/navigational-tools-ships-age-exploration
- 航海技術的進步 | 探索時代的考古學課堂筆記 | Fiveable,2025 年 3 月 23 日存取、 https://library.fiveable.me/archaeology-of-the-age-of-exploration/unit-5/advancements-maritime-technology/study-guide/NeqXmFjI4FJEJowe
- Naval Powers - (AP World History: Modern) - Vocab, Definition ..., accessed March 23, 2025、 https://library.fiveable.me/key-terms/ap-world/naval-po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