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日本的獨特魅力是全球公認的,但其目前的稅收和退休金制度對中產階級的可支配收入造成了巨大壓力,抑制了年輕一代的樂觀情緒,並可能限制整體經濟的活力。面對人口老化和出生率下降,人們日益關注政府支出的透明度以及社會保障架構的長期可持續性,這凸顯了改革的迫切性。只有對稅制和社會保障結構進行深入而全面的改革,日本才能真正釋放其經濟潛力,吸引並留住全球頂尖人才,重燃年輕人的希望,並確保其長期繁榮和國際競爭力。
多年來,日本以其精緻的文化、尖端的科技和獨特的社會魅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身為一家致力於促進數位轉型的科技公司的領導者,我一直密切注意日本市場的巨大潛力。然而,在這迷人的表面之下,卻隱藏著根深蒂固的社會經濟挑戰,尤其是在稅務和退休金制度方面,這些挑戰日益影響日本吸引人才、鼓勵投資和維持整體經濟活力的能力。
日本夢:中產階級的幻想與現實
日本中產階級富裕的形象廣為人知,但許多「高收入」人士的現實卻是沉重的稅務負擔。舉例來說,一位年收入 1,000 萬日圓的專業人士,在繳納各種稅金和社會保險費之後,實際所得可能只有 72% 左右(約 720 萬日圓)。如果收入達到 5,000 萬日圓 (聽起來像是成功的頂峰),政府可能會徵收高達 2,300 萬日圓,只剩下約 2,700 萬日圓。這個可觀的實際稅率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
如此高的稅負直接壓縮了個人和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長期而言,這會抑制消費支出、減少儲蓄,並可能扼殺企業家精神和投資意欲。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這也意味著薪資和福利的實際激勵效果會因為技術人才的高生活成本和稅負而被削弱。
稅收分配與政府支出的透明度與優先順序
這些可觀的稅收去了哪裡?這是每個納稅人,包括許多對日本經濟有貢獻的外國專業人士的關鍵問題。當公眾看到大阪世博會等大型計畫的預算不斷膨脹(從最初的 1 兆日圓增加到近 2 兆日圓),而與此同時,大米等日常必需品的價格卻在無有效對策的情況下飆升時,難免會對公共資源分配的效率、透明度和優先順序產生疑問。一個國家的財政健康與信任度,不僅取決於收入的多寡,也取決於支出的智慧與問責性。
人才流動與青少年的「低希望」現象
近年來,日本在努力吸引外國勞工補充勞動力的同時,也見證了國內高技術人才移民新加坡或杜拜等稅制更具競爭力、機會更多的地區的趨勢。更令人擔憂的是,日本的年輕一代普遍存在「低欲望」或「低希望」的情緒:不願意大量加班、遲遲不願意尋求升遷,以及對結婚和成家抱持謹慎的態度。
這不僅僅是個人努力或野心的問題,而是反映出對經濟前景、社會流動性以及努力工作的回報的更深層焦慮。當社會中的年輕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透過勤奮來改善生活感到不確定時,就會對企業的人力資源策略、長期市場創新和消費者潛力構成重大挑戰。
退休金制度的結構性困境與代際緊張情勢
日本目前的公共養老金制度主要以「隨收隨付」的方式運作,即由目前工作人口的供款直接為目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提供資金。這種模式在經濟高速成長和人口結構年輕化的時期是可行的。然而,面對世界上最嚴重的人口老化和出生率下降,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僧多粥少 "的情況正在惡化,即更少的工人養活更多的退休人員,這對年輕一代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同時也使他們對自己未來的退休金福利產生了懷疑。
令人遺憾的是,在目前的制度下,個人的供款感覺上更像是即時的轉帳付款,而不是為個人未來的個人儲蓄。這導致一些批評者形容這個制度在剝奪其儲蓄性質後,具有「龐茲計畫」的特點 - 繳款是強制性的 (不繳款可能導致信用問題或簽證複雜化),但數十年後是否能獲得相稱的福利卻越來越不確定。即使對於離開日本的外籍人士而言,養老金的退還通常也只限於短時間的供款(例如三年),之後還要再繳納 20% 的稅金,這讓人對該制度的公平性和設計產生疑問。
其他養老金制度比較一覽
其他經濟體提供不同的模式:
- 香港的強積金:供款存入個人帳戶,完全由個人擁有,並可於退休時提取。雖然投資回報是一個討論點,但其透明度和個人自主性明顯較高。
- 台灣的勞工退休金:「新」制度是以個人帳戶為基礎,強制雇主供款,並有明確的所有權。雖然舊制度的元素具有隨收隨付的特性,但台灣正逐步強化個人帳戶機制。
- 美國的社會安全:儘管大體上也是隨收隨付,但有完善且多樣化的自願個人退休儲蓄計劃(如 401(k)s 和 IRA)作為重要補充,提供更多選擇。
- 德國及北歐國家:德國及北歐國家通常是高稅率、高福利的國家,他們的隨收隨付制度通常獲得政府補貼的強力支持,並輔以包括企業及個人儲蓄計劃在內的多支柱制度,而且政府在財政健康方面有更高的透明度。
日本當前的「低經濟增長、高政府支出和結構僵化」模式使得改革之路既迫切又充滿挑戰。單一且缺乏彈性的退休金制度正成為其年輕一代難以持續的負擔。
稅收的公平性與政府的核心責任
徵稅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集體利益而匯集資源--為基本公共服務提供資金、促進社會福祉,以及為未來發展進行投資。稅收不應該成為對特定群體的過度懲罰,尤其是工作的年輕人和中產階級,也不應該造成嚴重的代際不平衡。
政府在財政支出方面負有核心責任。當社會保障預算絕大多數都偏向於老年人時,退休金、醫療照護和長期照護的開支龐大(根據厚生勞動省的 2024 財政年度預算提案,這三個領域的開支將近 85 兆日圓,超過 GDP 的 15%),而用於托兒、教育和青少年支援的經費卻仍然相對微不足道(在 2023 財政年度不到 6 兆日圓,即使在提案增加的情況下,也只佔整體社會保障開支的極小部分),這不僅在經濟上對年輕家庭造成壓力,也直接打擊了結婚和生育的意願。這與任何解決出生率下降問題的既定政策目標背道而馳。
如果納稅人的大筆資金被認為是因為不透明的行政開支、大型活動(如大阪世博會)的成本超支或低效的海外援助而流失,而生活成本上升等迫切的國內問題卻沒有得到充分解決,那麼公眾的信任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侵蝕。當政府以「國家財政吃緊」作為進一步加稅的前奏時,可以理解的是,這會導致包括長期外籍居民在內的所有供款人感到挫折和無力感。
為何全面稅制與結構改革是日本的必由之路
鑒於這些多方面的挑戰,零碎的政策調整不可能扭轉目前的發展軌跡。對日本的稅制和相關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是重振經濟、促進社會公平、確保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可行之路。這種改革的核心目標應包括:
- 刺激經濟活力和鼓勵創新:
- 吸引和保留全球及國內人才:
- 恢復年輕一代的信心和希望:
- 確保國家財政長期可持續發展:
- 增強整體社會公平和凝聚力:
結論:日本未來的關鍵抉擇
日本無疑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勤奮的人民,其潛力依然巨大。然而,日本現行體制中的結構性矛盾如果不加以解決,其內在活力就有可能繼續受到侵蝕。
在公平、效率、可持續性和國際競爭力原則的指導下,對稅制和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全面改革,這無疑具有挑戰性,但卻是日本克服當前困境、迎接未來機遇的最重要途徑。這不僅僅關乎改善經濟統計數據,還關乎社會的整體福祉、世代之間的和諧,以及在這個卓越國家努力創造生活的每個人的希望和尊嚴。
身為觀察全球經濟趨勢與科技進步的企業領導者,我衷心希望日本能運用集體智慧與勇氣,成功落實這些必要的改革,進而培育出更有活力、更公平的社會,能夠吸引並激勵全球人才,為共同繁榮的未來貢獻心力。
#JapanEconomy #TaxReform #PensionSystem #DecliningBirthrate #AgingSociety #TalentPolicy #SocialEquity #FutureofJapan 日本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