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財政司司長(激進版)

激進版

TL;DR:香港2025-2026年財政改革計劃旨在通過積極削減支出和制度創新來解決結構性赤字問題。通過精簡公共服務、採用數碼政府和重新調整財政政策,香港力求在提高效率的同時遏制過度開支。這些改革雖然充滿挑戰,但對於可持續的財政健康與長期經濟成長卻至關重要。

簡介

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香港正面臨著結構性赤字不斷擴大的重大財政挑戰。主要原因是什麼?公共開支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加上嚴重依賴不穩定的收入來源,如賣地和金融服務。為了避免未來十年的財政危機,徹底改革香港的預算架構至關重要。

解決結構性赤字

香港財政困境的癥結在於不斷攀升的公共開支,其中醫療、福利和公務人員薪資佔總預算的 65%。如果在這些方面缺乏彈性,城市的財政儲備可能在十年內耗盡。此外,部門職能重疊、基礎建設長期超支等低效率問題也使問題更加嚴重。

財政改革的大膽策略

公共服務重組

  1. 部門合併:
  • 將現有的 13 個政策局縮減為 8 個,將類似的職能合併,以提高效率。例如,將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 」與 「勞工及福利局 」整合為 「社會發展局」。
  • 透過人工智能驅動的行政解決方案,實施削減 10% 公務員職位,節省約 50 億港元。
  1. <強>退休金改革:
  • 將新的公務人員轉換為公積金制度,消除與傳統退休金相關的長期財政負擔。
  • 將現有退休金的上限設為薪資的 70%,超出部分則作為一次性補貼。

市場化與使用者費用

  1. Healthcare System Overhaul:
  • 對公共急症室的非緊急個案按收入水平實施分級收費,每年可減少 20 億港元的開支。
  • 擴大公私合作,以「政府補貼、私人管理」的模式管理 30% 的公立醫院病床,以降低營運成本。
  1. 交通與福利調整:
  • 以針對月入低於港幣 18,000 元的家庭的交通券取代全民交通津貼,節省港幣 35 億元。
  • 收緊長者福利的資產審查,減少擁有價值超過港幣八百萬元物業人士的免稅額。

基礎建設投資紀律

  1. 成本控制立法:
  • 制定法律,為重大專案支出設定上限,若預算超支超過 10%,即啟動獨立稽核。
  • 停止「明日大嶼遠景」等非策略性填海計劃,改為集中發展現有的北大嶼山土地,以避免 5,000 億港元的長期負債。

社會福利與教育改革

  1. 福利與貢獻掛鈎:
  • 要求五年以上的社會援助受助人參與社區服務,否則將按比例扣減福利。
  1. 教育資源最佳化:
  • 合併收生不足的學校,將設施改作青年創業空間或老人照護用途。
  • 凍結大學經費,轉向「自費+政府貸款」模式,鼓勵高等教育市場化。

數位政府與成本壓縮

  1. 電子政府實作:
  • 在三年內逐步淘汰紙質申請表,讓市民透過智慧平台存取 90% 的政府服務,並減少 30% 的行政職務。
  1. 共享物流服務:
  • 建立「政府後勤中心」,集中管理各部門的財務、採購和 IT 支援,減少多餘的系統支出。

緊急情況下的稅務調整

  1. 赤字附加費:
  • 對企業稅率徵收 1% 的「財政平衡附加費」,為期三年,專門用於償還債務,每年可額外獲得 80 億港元。

風險緩解與支援措施

  1. <強>強化社會安全網:
  • 設立 50 億港元的「基層就業保證基金」,為受改革影響的公務人員提供再培訓及創業機會。
  1. 透明的改革進度:
  • 每月發布「節約儀表板」更新,追蹤部門開支削減情況和公眾投訴,確保問責性和透明度。
  1. 司法審查豁免:
  • 尋求「財政緊急條例」的立法授權,以防止實施重大改革時出現司法延誤。

總結:邁向財政復甦的大膽飛躍

這項全面的改革計劃迴避了循序漸進的修補方法,針對鬆弛的財政紀律、僵化的支出和資源錯配等核心問題。通過嚴格改革公務員體制、福利制度和基礎設施投資,香港希望擺脫 「高支出、低增長 」的陷阱。儘管這些改革是痛苦的,但卻是為下一代保留財政空間和發展前景的關鍵。讓我們踏上這條邁向可持續財政未來的旅程,準備迎接未來的挑戰。

假如我是財政司司長(激進版)
James Huang 2025年2月9日
分享這個貼文
假如我是財政司司長
Deepseek AI - 2025/202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