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各地旅行和做生意會讓您接觸到迷人的文化細節。有時候,細微的日常互動會突顯出社會期望和潛規則中更深層次的差異。我最近看到一個有趣的觀察,最初是在網路上分享的,它使用一個簡單的情境 - 在日本的咖啡廳等公共空間為手機充電 - 來探討來自不同背景的個人,特別是香港/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個人,在處理方式上的差異。這項觀察提供了對個人空間和社交禮儀的文化詮釋的思考。
TL;DR:
- 「邊界感」各不相同:一項線上觀察指出,在日本,人們在使用共用資源(例如咖啡廳的電源插座)時所感受到的差異,歸因於不同程度的「邊界感」。
- 隱性規範 vs. 明確規範:觀察結果顯示,有些文化(如來源中所詮釋的可能是香港/台灣)的運作方式較偏向於隱性規範(「如果沒有明確允許,就可能不鼓勵」),而其他文化則可能偏向於明確規範(「如果沒有明確禁止,就沒問題」)。
- 避免強加:其中一種觀點強調主動避免對他人或機構造成不便,即使對個人造成不便(例如事先為裝置充電)。
- 客戶權利觀點:來源作者所詮釋的另一種觀點,可能會將付費的客戶視為授予使用電力等可用資源的隱含許可。
- 文化觀察,而非判斷:無論原文中提供了什麼具體的詮釋,理解這些在詮釋社會暗示和邊界方面的潛在差異,都是使跨文化互動更加順利的關鍵。
情況:在公共場所為裝置充電
在日本的咖啡館或餐廳,我從來都不喜歡尋找電源插座,我寧願確保自己的裝置事先充好電,以避免麻煩和潛在的強迫。我將這一點與對其他人的觀察(或假設)形成對比,他們可能很樂意尋找電源插座,也許覺得自己作為付費顧客有資格這樣做。
這促使我們探索「邊界感」(Boundary Sense)的概念--一種對支配個人空間、社會互動和共用資源使用的無形界限的意識。
社會規範的不同詮釋
以下是感知差異的細分:
-
強調避免強加(與香港/台灣人有關):
- 代表我的這種觀點,以不對他人或機構造成不便為優先考量。
- 我們對潛在的規則非常敏感,即使是為了個人方便,例如為裝置充電,我們也不願意越俎代庖。
- 基本的假設可能與「基於允許」的文化預設一致 - 如果沒有明確說明是允許的,就最好避免。
-
強調明確的規則和客戶身份(與大陸中國有關):
- 這種觀點可能更偏向於明文禁止。如果沒有標示「禁止充電」,那麼尋找插座似乎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 付費顧客的身份可能會讓人覺得有權使用電力等可用設施。作者將此與更廣泛的「心態」聯繫起來,引起爭議,但其核心觀點是關於基於顧客身份而尋求權力的行動。
- 這符合「基於禁止」的預設 - 如果沒有明確禁止,就是允許的。
為什麼這很重要?
跨界互動的增加只是讓這些社會導航的微妙差異更加明顯。雖然原作者提出的具體詮釋和概括是主觀的(也可能是有爭議的),但不同的「邊界感」和對不言明的社會規則的詮釋這個核心思想,對任何在跨文化環境中運作的人來說,都是有效的觀點。
了解不同文化對於個人空間、共用資源以及隱含與明確的權限可能有不同的預設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種文化背景下看似完全正常或可以接受的行為,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可能會被視為強加於人或不恰當的行為。
在商業和科技領域中,合作經常跨越邊界,注意這些潛在的差異 - 而不是訴諸於刻板印象 - 可以讓互動更順暢、了解更透徹、關係更牢固。這與判斷具體行為無關,而更多的是認識到人們在社交世界中的多樣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