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財政司司長

Deepseek AI - 2025/2026 年

香港2025-2026年財政預算案的重點是在充滿挑戰的全球環境中平衡財政紀律和經濟發展。主要策略包括加強財政紀律、稅制改革、產業升級和改善公共福利。這些努力旨在減少赤字並加強長期競爭力,尤其是在創新和綠色金融方面。

簡介

踏入 2025-2026 財政年度,香港面臨重大的經濟挑戰。過去三年,香港每年均面對超過 1,000 億港元的龐大財政赤字。預計到 2025 年 3 月,儲備將下降至 6,851 億港元,因此迫切需要在控制赤字與經濟增長之間取得平衡。

宏觀經濟背景與核心挑戰

經濟形勢

  1. 目前狀態:
  • 香港繼續面對 「萬億赤字」,需要在控制赤字和促進發展之間小心取得平衡。
  • 地緣政治緊張和全球經濟波動等不確定因素,加上產業結構重整和人口老化等國內問題,都需要加強風險應變能力。
  • 中小企業受到高租金與出口波動的嚴重衝擊,而金融與創新產業則展現出韌性,資產管理流入成長了 3.4 倍。

主要衝突

  • 短期救助與長期財政健康:需要從一次性措施(如派錢)轉向結構性改革。
  • 公共需求 vs. 資源分配:人口老化增加了醫療保健和福利支出,而住房和稅務問題對年輕和中產階級公民造成沉重壓力。
  • 公共支出成長 vs. 收入停滯:在創造收入和削減成本之間取得平衡,同時維持社會公平是至關重要的。

政策軸心與具體措施

加強財政紀律:優先處理核心支出

  1. 公營部門支出調整:
  • 精簡重疊的職能 (例如合併區域發展部門),並推動數位流程,以節省 3% 的行政成本。
  • 凍結公務人員薪酬一年,高官捐出薪酬的 10%作為「人民支援基金」,節省港幣 30 億元。
  1. 基礎建設項目檢閱:
  • 擱置非急需的項目,如古洞北冷卻系統(獲批港幣 130 億元),優先處理北都會及大灣區的連接項目(如跨境科技園)。

創收策略:稅制改革與市場合作

  1. 稅務結構調整:
  • 對超過港幣 3 百萬元的汽車及超過港幣 50 萬元的珠寶實施 5% 的奢侈品稅,每年可從高消費群組額外獲得港幣 15 億元。
  • 對三年內出售的物業按 10% 的利潤率徵收資本增值稅,以抑制投機活動,從而增加港幣 20 億元的收入。
  1. 公私合作 (PPP) 擴展:
  • 透過提供土地獎勵換取現金補貼、吸引國際資本參與綠色金融債券(例如零碳建築專案)等方式,邀請私人投資北部都會區基礎建設。

產業升級與經濟多樣化

  1. 創新與綠色經濟:
  • 將研究投資倍增至 GDP 的 2.5%,重點發展人工智能、生物醫學和氫技術,並成立 10 億港元的「青年創新基金」,以 1:1 的私人投資配對。
  • 為安裝太陽能設備的中小企業提供 20% 的稅收抵免(最高 50 萬港元),以推動碳中和目標。
  1. 銀色經濟與大灣區整合:
  • 撥出5億港元成立「銀色經濟基金」,支持智慧健康監測產品,並將醫療券擴展至大灣區甲級醫院,試行跨境提取退休金。
  • 與深圳合作建立「科技產業園」,共享實驗室資源,降低研發成本。

公共福利與社會穩定

  1. <強>優化社會安全網:
  • 調整長者旅遊津貼,65 歲以上長者不設上限,但增加至港幣 2.5-3 元;為 60-64 歲長者設定每月港幣 1,000 元上限,並透過智慧平台監控,防止濫用。
  • 撥出港幣 3 億元予社會福利機構,加強獨居長者的外展醫療服務,並試行社區健康中心遠程診斷。
  1. 青年和中產階級支援:
  • 以 60% 的市值租金興建 5,000 間青年旅舍,並擴大「首次置業貸款」計劃,降低利率 0.5%。
  • 提高基本免稅額至港幣 150,000 元,將首 500,000 元應課稅收入的稅率降至 2%,並將子女教育開支扣除限額提高至每年港幣 120,000 元。

財政整合與執行保證

  1. 三年結構改革架構:
  • 如果赤字未降至 GDP 的 0.5% 以下,則自動啟動下一階段的成本削減(例如,將非核心支出減少 1-3%)。
  • 豁免民生、醫療保健、教育、創新和綠色投資,以確保長期發展不受影響。
  1. 透明度與社會參與:
  • 啟動「線上預算論壇」,讓公民可以排定支出的優先順序(例如,「裝飾工程 vs. 老人福利」),並成立獨立的「財政效率委員會」進行季度績效審查。

平衡政策利弊與風險管理

  • 風險一:社會反彈 - 長者旅遊補助的調整可能會引起民眾的不滿,因此需要強調「目標補助」的支援活動,並加強社區溝通。
  • 風險二:經濟轉型之痛 - 中小企業需要時間進行數位轉型,因此政府提供 50% 的成本補貼 (最高可達 HKD 100,000),並加強培訓,以緩和短期衝擊。
  • 風險三:稅收波動 - 奢侈品稅可能影響零售業,因此建議促進旅遊業(如啟德運動公園活動)以吸引高消費旅客。

結論:穩定與創新的平衡

本財政預算案以 「制度創新 」取代 「大水漫灌」,精確分配資源(如青年創新、銀色經濟),嚴控財政紀律,以透明度提升公信力。目標是在三年內將赤字收窄至可控範圍,同時為香港的長遠競爭力奠定基礎,如大灣區樞紐、綠色金融中心等角色,實現 「穩民生、促轉型、創未來」 的願景。

假如我是財政司司長
James Huang 2025年2月9日
分享這個貼文
超級圖書館員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