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度財政預算案規劃報告
財政司司長綜合分析與政策框架
一、宏觀經濟背景與核心挑戰
- 經濟現狀:
- 香港連續三年面臨「千億財赤」,2025年3月底財政儲備預計降至6,851億港元,需在控制赤字與推動發展間取得平衡。
- 外圍環境不明朗(地緣政治、全球經濟波動)與本地結構調整(如產業轉型、人口老化)疊加,需強化抗風險能力。
- 營商環境方面,中小企受租金高企、出口波動衝擊,而金融、創科產業則展現韌性(如資產管理資金流入增長3.4倍)。
- 關鍵矛盾:
- 短期紓困 vs 長期財政健康:需避免過度依賴一次性措施(如派糖),轉向結構性改革。
- 民生需求 vs 資源分配:人口老化加劇醫療與福利支出,青年及中產階層對住房、稅負敏感度高。
- 公共開支增長 vs 收入停滯:需開源節流並重塑稅基,同時維持社會公平。
二、政策主軸與具體措施
(一)強化財政紀律:節流優先,保障核心支出
- 公共部門開支調整:
- 部門整合與效率提升:精簡重疊職能(如合併區域發展部門),推動數位化流程,目標節省3%行政成本。
- 公務員薪酬凍結:全體凍薪一年,首長級官員捐薪10%至「民生支援基金」,預計節省約30億港元。
- 基建項目檢討:
- 暫緩非緊急工程:例如古洞北供冷系統(已批130億),優先推進北部都會區與大灣區聯動項目(如跨境科技園)。
(二)開源策略:稅制改革與市場協作
- 稅收結構調整:
- 奢侈品消費稅:對300萬以上汽車、50萬以上珠寶徵收5%稅,預計年增15億,調節高消費群體貢獻。
- 資產增值稅:非自住物業3年內轉售徵利潤10%,抑制投機並年增20億收入。
- 公私合營(PPP)擴容:
- 北部都會區基建引入私人投資,以土地優惠換取現金補貼減壓,吸引國際資本參與綠色金融債券(如零碳建築項目)。
(三)產業升級與經濟多元化
- 創科與綠色經濟:
- 科研投資倍增:研發開支佔GDP提升至2.5%,聚焦AI、生物醫療、氫能技術,設立「青年創科基金」10億港元,1:1配對私人投資。
- 綠色轉型支援:中小企安裝太陽能設備享20%稅務抵免(上限50萬),推動碳中和目標。
- 銀髮經濟與大灣區融合:
- 長者潛力開發:撥款5億成立「銀髮經濟基金」,資助智能健康監測產品;擴展醫療券至大灣區三甲醫院,試行跨境養老金提領。
- 跨境產業協同:與深圳共建「科技產業園」,共享實驗室資源,降低企業研發成本。
(四)民生保障與社會穩定
- 優化社會安全網:
- 長者出行補貼調整:65歲以上維持無上限補貼,但金額增至2.5-3元;60-64歲設每月1,000元上限,結合「智方便」監控濫用。
- 基層醫療擴容:增撥3億予社福機構,強化獨居長者到戶醫療服務,並試行社區健康中心遠程診療。
- 青年與中產支援:
- 住房減壓:新增5,000個青年宿舍(市價60%租金),擴大「首置貸款」計劃並降息0.5%。
- 稅務優化:薪俸稅基本免稅額提高至15萬,首50萬應課稅收入稅率降至2%,子女教育開支扣稅上限增至12萬/年。
(五)財政整固與執行保障
- 三年結構性改革框架:
- 若赤字未降至GDP 0.5%,自動觸發下一階段節流(如削減非核心開支1-3%)。
- 豁免民生、醫療教育、科創與綠色投資,確保長遠發展不受影響。
- 透明化與社會參與:
- 推出「預算案線上論壇」,市民可對開支優先排序(如「燈飾工程 vs 長者福利」),並成立獨立「財政效益委員會」季度審查成效。
三、政策利弊權衡與風險管理
- 風險一:社會反彈
- 例如長者乘車優惠調整可能引發民怨,需配套宣傳(如強調「精準補貼」)及強化社區溝通。
- 風險二:經濟轉型陣痛
- 中小企數位化轉型需時間,政府提供50%成本補貼(上限10萬)並加強培訓,緩解短期衝擊。
- 風險三:稅收波動
- 奢侈品稅可能影響零售業,需同步推動旅遊業復甦(如啟德體育園盛事)吸引高消費客群。
四、結語:穩健與創新的平衡
本預算案以「制度創新」取代「大水漫灌」,透過精準投放資源(如青年創科、銀髮經濟)、嚴控財政紀律,並以透明化機制強化公眾信任。目標在三年內將赤字收窄至可控範圍,同時為香港長遠競爭力(如大灣區樞紐角色、綠色金融中心)奠定基礎,實現「穩民生、促轉型、築未來」的願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由Deepseek R1 AI在未經任何指導的情況下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