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今日由人工智慧驅動的數位時代,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量內容。人工智能工具的出現讓內容創作變得異常容易,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快速製作大量文字。然而,這種便利性也帶來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在基本內容飽和的時代,什麼樣的內容才能真正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基本內容」是否已失去其原本的價值?
傑出的 X 創作者 Justin Welsh 在他的電子報 "Basic content is dying (and that's good news) "中分享了三個精闢的觀點,為我們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內容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Justin Welsh 於 2019 年開始建立個人品牌,在短短六個月內從零暴增至超過 20,000 名粉絲,目前擁有超過 690,000 名粉絲,創收超過 830 萬美元。他的成功和獨特見解值得每一位內容創造者深思。
見解 1:基本內容已死。
Justin Welsh 直率地指出,現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AI 工具產生「夠好」的基本內容。 我們常看到的膚淺建議,如「提高效率的 5 個方法」或「成功人士的 7 個習慣」,已無法吸引讀者的興趣。原因很簡單:AI 可以在幾秒內產生無數類似的文章,讓網路上充斥著同質化、缺乏創意的 「智慧」。
當每個人聽起來都一樣時,就沒有人能真正脫穎而出。Justin Welsh 舉了一個例子,他的朋友正在經營一個年營收 7 位數的線上課程,上個月他的內容漏斗頂端的參與度下降了 30%。原因何在?超過 50 位創造者開始在相同的利基中發佈類似的內容,其中大部分都是 AI 產生的。
這個案例有力地印證了 Justin Welsh 的觀點:單純發佈基本內容已不足以吸引讀者。在資訊過載的時代,讀者渴望更深入、更有價值的內容。
洞察 2:全新的內容策略
面對基本內容的衰退,傳統的內容行銷漏斗模式也需要轉型。過去,內容行銷漏斗通常分為三層:
- 頂端漏斗:以技術、趨勢和觀點吸引注意。
- 中間漏斗:透過深入的洞察力與讀者建立信任。
- 底層漏斗:以具體的解決方案推動產品或服務的銷售。
然而,在人工智能時代,這種漏斗模型逐漸演變成更扁平的「圓柱」模型。
Justin Welsh 提到他的一位學生調整了她的內容策略。她不再發布基本的行銷技巧,而是改為分享她實際執行的行銷活動的第一手經驗,包括失敗的經驗。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個策略轉變之後,她的內容參與率比之前的渠道頂端內容增加了 15%。
因此,Justin Welsh 建議創作者應該從一開始就分享他們最實際的專業知識,而不是從基本內容開始。換句話說,不要再拐彎抹角,直接切入主題,分享您最獨特、最有價值的經驗和見解。
洞察 3:真實經驗的價值
在人工智能時代,真正的專業知識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價值。要在眾多內容創造者中脫穎而出,您必須分享 AI 無法輕易複製的內容:
- 解決真實問題的故事:分享您運用專業知識實際幫助客戶或受眾解決困難問題的案例。
- 非常規的經驗教訓:願意分享在實踐中從失敗或錯誤中汲取的寶貴教訓。
- 獨特的見解與觀點:針對特定議題提出您獨特的觀點,展現您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式。
這些基於真實經驗與深入思考的內容,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也是人工智能難以比擬的。
舉例來說,如果您是行銷顧問,就不要分享「提高轉換率的 5 個技巧」這類隨處可見的基本內容,而應深入研究:
- 您如何為特定客戶解決棘手的行銷問題。
- 您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的意外挑戰。
- 您從這些挑戰和失敗中獲得的重要教訓。
這類充滿細節、展示真實思考過程的內容,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並建立深厚的信任。
當人工智能取代大部分寫作時,人類還能寫什麼?
在深入探討內容策略轉型的同時,我們不禁要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當人工智能幾乎可以完成所有的寫作任務時,人類寫作的價值何在?我嘗試提供更多的哲學思考。
We 開始與 GPT 對話,探索 AI 在寫作方面的潛力,以及人類寫作的獨特之處。We 坦白承認,與 GPT 對話時,我們感到驚訝,甚至自我懷疑,心想「該死,你寫得這麼好,我在這裡做什麼?
為了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我們 詢問 GPT-4o,「當 AI 取代大部分文字時,人類還能寫什麼? 以下是 GPT 的回應,我們 不做任何文字上的修改",只是調整版面以呈現原 AI 文字:
GPT的觀點:人類寫作的價值
GPT 首先承認問題的深度和重要性,並將問題分成三個層次進行分析,嘗試找出潛在的「盲點」:
1.您知道但可能沒有明確說明的事情(隱藏領域):唯一性與不可取代性。
GPT 相信發問者已經意識到人工智能最終可以模仿個人風格和幽默。 因此,將「人類只能寫出具有個人特色的東西」視為唯一的出路,未必是長遠的解決方案。但問題的核心在於,我們是否預設了「寫作的價值來自於它的獨特性與不可取代性」。這個前提真的成立嗎?如果人工智能也能寫作,是否意味著人類寫作失去了價值?這是一個值得挑戰的假設。
2.您可能沒有注意到的(盲區):人工智能寫作的限制
GPT 指出,無論人工智能變得多麼先進,它的寫作仍有一些固有的限制,而這些限制可能就是 「人類還能寫什麼」 的答案。
-
(A) 寫作的目的:不只是輸出內容。
即使人工智能再怎麼強大,對人類而言,寫作從來都不只是「產生文字」,更是思考、表達、整理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寫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思考與自我釐清的過程。即使人工智能產生的內容完美無瑕,寫作的價值也會向內轉移,而非向外輸出。人類可能不再為讀者而寫作,而是為他們自己,或是「未來的讀者」,例如未來的自己。
→ 即使人工智能取代了「內容生產」,也無法取代「寫作是一種思考方式」的本質。 -
(B) 經驗與創傷:人工智能無法真正擁有的東西相較於幽默,GPT認為「痛苦」和「創傷」對於人工智能來說更難模仿。AI 可以模仿幽默,因為幽默是有規律可循的,但 AI 無法真正了解創傷、失去、愛、掙扎......等深刻的人類情感。- 深刻的人類情感。它只能模仿這些情感的「文字表達」,卻無法真正「體驗」這些情感。人類的寫作,尤其是最能引起共鳴的作品,往往源自於真實經驗中的痛苦、困惑與探索。AI 可以假裝了解「失去至親的感覺」,但永遠無法真正「了解」那是什麼。這種內在的「生命感」是人工智能難以複製的。
→ 即使人工智慧取代大部分的內容製作,「基於深度經驗的寫作」仍是人類獨有的領域。 -
(三)創造「新的思考方式」。
GPT承認人工智能可以學習各種文體,甚至可以寫出看似無意義的 「廢話 」和模仿幽默。然而,這一切都建立在 「它已經學會了人類已經擁有的東西 」的基礎上。換句話說,人工智能無法真正主動創造「全新的思考模式」。它只能在現有的語言結構和思考方式中進行模仿和變化,因此很難創造出 「完全不屬於過去范式 」的東西。然而,人類可以發明全新的詞彙、語言結構和概念,就像過去的哲學家、詩人和小說家一樣,創造出以前世界上從未出現的想法。
→ 如果人工智能只能模仿現有的風格,那麼人類的價值就在於創造人工智能無法預測的「新表達模式」。
3.你我都不知道的事(封閉區):未來的可能性
GPT 承認,我們尚未真正進入人工智能完全取代書寫的時代。因此,我們無法預測「當書寫不再是競爭優勢時,」人類將如何適應。然而,GPT 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人類可能會寫出更多 「不必要的東西」。不再為了賺錢或影響他人而寫作,而是純粹為了喜悅、為了記錄、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充實。這可能會讓「寫作」回到最純粹的狀態,就像最早的人類洞穴繪畫和神話一樣,沒有任何實用目的,只是因為「存在過」。
→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可以寫下一切,那麼人類可能會變成 「無用但真實的創造」。而這種「無用」可能正是我們存在的價值。
結論:重新定義人工智能時代的寫作價值
結合 Justin Welsh 和 GPT 的觀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人工智能時代,基礎內容的價值正在逐漸降低。要想在內容創作領域脫穎而出,僅僅依靠技能和膚淺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轉型內容策略,更加著重於分享真實的經驗、深刻的見解和獨特的觀點。
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寫作的意義。當人工智能可以有效率地完成大量的寫作任務時,人類寫作的價值將不再局限於資訊傳遞與內容製作。寫作可以成為更深層次的思考方式、自我表達的途徑,以及探索人類情感與創造力的工具。
未來,或許「無用但真實的創作」將成為人類寫作的新方向。我們不再需要為追求流量和商業價值而寫作,而是可以更自由、更純粹地記錄生活、表達情感、探索未知,創造真正屬於自己的獨特文本。
總而言之,在人工智能時代,基本內容已死,但人類寫作的價值並未消失。相反,它正在經歷深刻的轉變。只有那些敢於擁抱真實、深入思考、勇敢創新的人,才能在未來的內容創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