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最近分享了他們的掙扎,感嘆自己覺得「太老了」,無法追求新事物,並詳述他們面臨的各種障礙。他們的經驗與我曾聽過的一句俗語產生共鳴:「年過三十不學藝」 - 基本上就是 「人過三十不學藝」。
這是否屬實?學習新技能是否有年齡限制,尤其是在我們既有的專業知識以外的技能?
我第一次遇到這句話是在 2005 年。2009 年,我從系統架構師技術職位轉型為領導一家初創公司的團隊。我的 CEO 對初創公司知之甚少,因此聘請了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來指導我。一位曾在三十多個國家工作的同事在一次開車去見客戶的途中提到了這句話。
起初,我不太明白。身為程式設計背景的人,我認識很多年過 30 的開發人員,他們都在不斷學習新的技術。但是我的同事澄清說:他是指學習一些完全新的東西,跨越專業或產業的界限。這才是真正的挑戰。
回想起來,我自己在 2009 年的「職業轉型」並沒有看起來那麼急劇。我曾經是一名系統架構人員,對產業格局、關鍵人物、技術,甚至整個供應鏈的老闆都已經了如指掌。儘管我缺乏直接的經驗,但這些既有的人脈和知識就像一座橋樑。我並不是從零開始。
然而,早在 2002 年的一次轉型 - 從程式編寫進入供應鏈的世界 - 涉及到更大的差距。這條路不一定是最容易的,但對我來說卻是一條橋。供應鏈管理是營運與電腦科學的交集。作為一名編碼員,它提供了一個熟悉的切入點,一種將我的現有技能與新領域相結合的方式。傳統的交易方法讓人覺得陌生,缺乏這座橋樑,造成心理上的障礙,即使這些方法日後可能看起來更簡單。我當時的導師是一位傳統交易員,他對單片機一無所知,並建議我不要做單片機,但我還是選擇了做單片機 - 我覺得這是我的自然之路。
這就像出國旅行一樣,您會自然而然地覺得與說您母語的人更親近。如果沒有某種橋梁連接新與舊,我們很難完全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那麼,如果沒有天然橋樑,學習真的會在某個年齡層之後變得更困難嗎?為什麼在我們年輕的時候,這似乎並不適用呢?
我相信,差異在於我們的學習習慣。我們從小就養成了「向上學習」的習慣 - 向比我們更有經驗或更有知識的人尋求知識 (「見賢思齊焉」- 效法賢能)。當您還小的時候,每個人似乎都比較博學,所以您可以向任何人、任何地方學習。
但是隨著您的進步和專業化,「在您之上」的人就會成為像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之類的知名專家、領導人和人物。想像一下與巴菲特共進午餐,您會問他銀行出納員都能回答的基本問題嗎?不太可能。你知道他沒有那個耐性。這並不只限於億萬富翁;即使是日常工作場所中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通常也不會用勺子餵您基本的資訊,他們希望您自己去琢磨。我的研究生院教授耐心地聽完我的問題,但很少直接回答,可能是因為他知道我只要多花點心思就能找到答案。他是我的導師,而不是保姆。
這種「向上學習」的習慣最終會碰壁。有一點,專家的指導是高層次的,而您當前的需求可能是令人尷尬的基本知識。這個缺口通常只能透過 「不恥下問」 來填補 - 不要羞於詢問那些看起來 「在 」你之下的人 (在等級或所認為的專業知識上)。而這就是自我經常妨礙的地方。
這讓我們回到「30 歲以上」的挑戰。我們習慣問 「上」,但有時候,我們尋求的專家建議與我們需要採取的基本步驟之間差距甚大。您可能會向大廚師請教秘訣,但您真正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打開瓦斯爐。如果您向廚師請教這個問題,他們可能會厭惡地離開。您的選擇是自己摸索,或是詢問像清潔人員這樣的人。
如果你不忍心問清潔人員,或者你不忍心看著自己無能為力的樣子獨自摸索,你就會退縮。你會退回你的舒適區。然後,你可能會得出結論:「啊,30 歲以後你真的學不到新東西了。
這個結論通常只是一個藉口,一個因現在的安逸而產生的自我安慰理由。但是,危機揭示了脆弱。獨根不活」這棵樹在風暴來臨時很容易被連根拔起。
發展新的 「根基」 - 新的技能、新的知識領域 - 需要時間。把它想像成一棵樹的連接;每一個重要的連接可能需要三年的時間才能建立。您需要在主根仍然堅固的時候開始培養這些輔助根系。當風暴來臨並威脅到您的主要穩定來源時,您需要其他已經就位的根基來進行無縫切換。
問題是,當主根感到安全時,分支的動力往往屬於年輕人。他們背負的包袱較少,失去的既有「面孔」也較少,而且他們「向上學習」的概念仍包括更接近地面層、能教導基礎知識的人。
當您年紀大了之後,除非您能接受「不恥下問」的不適感,忍受在詢問基本問題時可能出現的尷尬目光,並超越自我,否則要真正擴展您的領域並讓您的「根系」有彈性,在心理上會變得很困難。
這並不是說 30 歲之後學習本身就是不可能的。關鍵在於您能否克服內在的障礙 - 害怕自己看起來很傻、自尊心強、不願意從自認的高台上走下來抓住新階梯的第一級。這才是真正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