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悖論:CEO 理解當地知識和長期投資限制的指南

TL;DR: 段永平的投資悖論--在美國買科技,在中國買茅台--不是矛盾,而是理解本地知識的關鍵重要性的一堂大課。它揭示了一個基本真理:在一個市場上成功的投資架構,在另一個市場上可能存在致命缺陷。中國市場的超級競爭、「毀滅所有利潤 」的特性打破了在更受保護、壟斷友好的美國生態系統中有效的估值模型。這並不是看漲或看跌某個國家的技術,而是全球領導者的深刻教訓,即認識到長期投資策略只有在特定的市場條件下才是可行的。

我是 Mercury Technology Solutions 的執行長 James。

我的客戶最近提出了一個引人入勝、深具洞察力的問題。他們指出了段永平策略中的一個明顯悖論,段永平經常被稱為 「中國的巴菲特」。在美國,段永平是一位著名的科技股投資者。然而,在他的家鄉中國市場,他最著名的持股是高端白酒品牌貴州茅台。

讀者問"這是什麼意思?他是有偏見,還是看空中國的科技行業?"

這個問題遠比表面上看起來複雜,也更具戰略重要性。它觸及了成為全球投資者和領導者的核心問題。

與部門無關,與系統有關

首先,讓我們釐清投資風格。段永平和他的導師巴菲特一樣,不是凱茜-伍德式的純粹「科技投資者」。他們的方法不是押注未來科技,而是根據企業未來的折現現金流,以嚴謹的方法為企業估值。

其系統的核心是以合理的確切程度計算出公司未來五年或十年的市場規模和利潤率。如果計算出的未來股價顯著高於目前股價,則有可能買入。如果不是,則認為價值被高估,很可能是受到情緒而非基本面因素的支持。

現在,請考慮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可以將這個估值模型應用於美國的科技公司?如何能有信心地預測,今天市場佔有率僅 30% 的公司,五年後市場佔有率會達到 50%,同時又能維持其利潤率?

答案很簡單:因為這是美國。美國的商業競爭水平與中國有根本性的不同。美國的商業競爭水平與中國有著根本性的不同,這就好比河南的高考難度遠遠高於北京的高考難度。

邊際利潤的湮滅:為什麼美國的估值模式在中國會被打破?

讓我舉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小米。當小米推出第一款智慧型手機時,售價是¥1,999。生產成本呢?¥2,000.事實上,他們每部手機都在虧本,以爭取市場佔有率。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策略,以吸收前期的虧損,建立規模,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降低供應鏈成本。

現在撫心自問:您何時見過 Apple 虧本出售產品以爭取市場份額?

在 Tim Cook 領導下日臻完善的蘋果策略卻恰恰相反。它是利用類似壟斷的地位,在沒有實質創新的情況下提高價格,從而提升利潤率。這就是巴菲特最終投資蘋果的根本原因--它已不再是一家變化不定的科技公司,而變成了手機世界的可口可樂。巴菲特和段永平最喜歡這種模式:佔據優勢、提高價格、增加利潤、回購股票、回饋股東。

段永平比任何人都瞭解這個世界。他是智能手機品牌 OPPO 和 VIVO 的教父。他對中國科技產業殘酷的競爭勢態瞭如指掌。

這就是矛盾的關鍵所在。當你把這個以美國為中心的估值模型套用到中國科技公司身上時,它就會被打破。

您根本無法準確計算未來。在中國,競爭的激烈程度超乎想像。在這個市場上,即使像羅永浩這樣的喜劇演員也可以決定推出一個智能手機品牌。你不能使用蘋果的策略,因為如果你不降價,就會有十幾個競爭者降價。這不僅限於高科技產品,就連購物中心的餐廳也是三年一換,因為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出了名的善變。

試想在中國推出特斯拉。你造出一輛電動車,馬上就會有上百家其他公司造出電動車。你建立了能源儲存業務,卻發現市場上的玩家已經飽和。您嘗試銷售您的軟體,卻發現在中國,軟體通常是免費贈送以建立關係。

段永平並不看衰中國科技。他只是太清楚中國市場的高度競爭性質,而無法使用他偏好的投資架構。他的投資體系需要一個 「護城河」--一個可以捍衛的競爭優勢,從而實現可預測的長期盈利能力。在殘酷、壓榨利潤的中國市場,這樣的護城河極其罕見。

當地知識與長期主義的限制

這給我們所有全球領導者上了重要一課:長期投資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會奏效。長期投資要求市場結構具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長期投資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的市場結構,在受到強大的智慧財產權法律、高進入壁壘或不太激進的競爭文化保護的市場中,長期投資才會奏效。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長期」只是一連串殘酷的短期戰役。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讓人沒有任何信心可打折扣。

Duan 的選擇是智慧誠實的大師級課堂。他瞭解他的系統。他知道它運作的條件。他有足夠的智慧來識別這些條件是否存在。他沒有把自己的模式強加給不適合的市場,而是調整自己的策略,選擇投資像茅台這樣的公司,茅台的護城河不是建立在技術上,而是建立在一個強大的、文化上根深蒂固的品牌上,而這個品牌幾乎是不可能被複製的。

總結:瞭解您的系統,瞭解您的市場

段永平的悖論並不是矛盾。它有力地說明了本地知識的重要性。它提醒我們,成功的戰略不是通用的模板,而是為特定環境設計的特定工具。

對於任何在全球營運的領導者或投資人而言,這個教訓是顯而易見的:

  1. 每個市場都有其獨特的作業系統:您不能簡單地將策略從一個市場複製粘貼到另一個市場,並期望它奏效。
  2. 瞭解競爭強度:最重要的當地知識是瞭解競爭對手為了贏得勝利,不惜摧毀自己(和您)的利潤率。
  3. 瞭解您的架構的限制:成熟的領導者不僅知道如何執行他們的策略,也知道什麼時候他們的策略是錯誤的工具。

能夠作出這樣的區別並非偏見或缺乏信心的表現。它是真正戰略情報的標誌。

水星科技解決方案。加速數位化。

段永平悖論:CEO 理解當地知識和長期投資限制的指南
James Huang 2025年11月19日
分享這個貼文
Vibe Coding Illusion:為什麼對資深工程師而言,AI 是情境的破壞者,而非副駕駛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