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錯配:我對香港未來勞動力的看法

TL;DR:香港的就業市場正面臨深刻的結構性挑戰,這種趨勢經常被錯誤歸咎於教育制度本身。事實上,數十年來社會自下而上對大學學位的壓力,已造成勞動力與經濟的實際需求脫節。這種「技術錯配」(Great Skills Mismatch)並非短暫的問題,而是長期的現實,需要我們從根本改變對人才、教育和職涯路徑的思考方式。

我是 Mercury Technology Solutions 的執行長 James。

最近有人向我提出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這個問題直指許多人對香港未來感到憂慮的核心。我轉述一位讀者的關注,歸根究柢是這樣的:在經歷了數十年的高壓、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制度之後,為什麼我們這麼多最聰明的大學畢業生,精通高等數學和複雜理論,卻發現他們所擔任的職務與他們所受的訓練無關--送食物、派傳單或從事以佣金為基礎的銷售工作?如果結果是這樣,那麼激烈鬥爭的目的何在?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值得我們進行誠實、策略性的分析。令人不安的事實是,我們教育體系中的壓力從來都不是由上而下的授權。它始終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現象,由上一代人的理性願望所驅動。

程度武裝競賽」的起源

要了解我們目前的狀況,我們必須先看看歷史背景。在戰後時代,大學學位並不總是被視為終極目標。以我父親那一代為例,他們認為其他出路更具價值和穩定性。直到70年代和80年代的第一波大學畢業生們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在快速擴張的經濟體系中迅速晉升,才開始形成強大的社會共識。

到了 1990 年代,大學學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觀念已根深蒂固。父母看到第一代人的成功,自然希望他們的孩子也能如此。這創造了對考試成功的大量自下而上的需求。不是學校管理者創造了高壓力的環境,而是家長用他們的腳和錢包投票,要求更好的學術成績,並將學校推入競爭性的 「軍備競賽」。

這是第二階段。而現在,我們生活在第三階段。

結構錯配:世代銜接的瓶頸

對前幾代人來說,教育紅利的威力現在已經顯著減弱。然而,競爭壓力依然存在。我們現在的情況是,每個人都參與競賽,不是因為獎金有多麼豐厚,而是因為不參賽的認知成本太高。

這為我們的就業市場帶來了深刻的結構性問題。讓我們來看看簡單的計算。一個 1965 年出生、2025 年 60 歲退休的人,大約在 1985 年進入勞動市場。當時,香港的經濟以製造業和其他藍領職位為主。他們現在騰出的職位,大多數都不是白領畢業生的工作。

相反地,2000 年出生的人,今天 25 歲進入勞動力市場,是大學教育率高得驚人的一代。

這造成了供需失衡,無論經濟如何成長都無法迅速消化。這種結構性瓶頸可能至少會持續十年。

心理折磨與美國的平行性

這種錯配不只是經濟問題,也會造成心理上的傷害。當一個家庭在大學教育上投入大量資金,卻發現他們的孩子的收入比技術人員還要低時,就會產生一種幻滅感。

然而,獲得學位的社會壓力仍然巨大。為什麼?因為這已成為社會地位的問題。家長認為:「別人的孩子都有學位,我的孩子怎麼可能沒有?在這個階段,競爭變得關係到自尊,而不僅僅是利益。

這是其他已開發經濟體已經走過的階段。以美國為例,市場已達到較穩定的平衡。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雖然大學畢業生的終生收入較高,但在計入高昂的學費成本之後,技術嫻熟的藍領工人在40多歲之前的淨收入往往更高。面對這一數據,許多美國家庭理性地選擇了職業培訓這條路,這導致了經常被誤稱為 「幸福教育 」的偏好。這與快樂無關;這是市場導向的選擇。

香港尚未達到這種平衡。我們仍處於以社會期望來競爭的階段。

前進的戰略之路:重新定義主要任務

身為企業領導者,我所關心的不是社會共識,因為社會共識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控制的。我的重點在於策略性的前進道路。

我們不能沉迷於贏得學位軍備競賽的 「副業」,而忘記了 「主業」:建立一個成功且可持續的職業生涯。

大學教授的技能與在現代經濟中茁壯成長所需的技能並不互相排斥。成年人的職涯策略必須兼顧兩者。在您面對取得學位的社會壓力時,您必須同時專注於建立市場實際需要的實用、現實世界技能。

香港下一代所面臨的挑戰,是要超越傳統的成功定義。我們必須了解,在新經濟體系中,一個精通自己行業並成功創業的水管工,可能會比一個只有學位卻沒有需求的畢業生,創造更多價值,賺取更好的生活。

未來並不是屬於那些單純遵循舊地圖的人,而是屬於那些能夠閱讀新景觀並相應調整旅程的人。

技能大錯配:我對香港未來勞動力的看法
James Huang 2025年9月16日
分享這個貼文
大分散:AI 搜尋時代的 CEO 攻勢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