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歷史提供了一個駭人聽聞的案例,讓我們了解佔市場主導地位的領導者是如何安排自己的垮台。在 20 世紀 30 年代,德國在贏得未來所需的科學領域是無可爭議的全球領導者,但卻慘敗。原因何在?一種有毒的、排他的意識形態驅逐了它最寶貴的資產:頂尖人才。這對每個現代企業領導者來說都是永恆的教訓。一個組織的內部文化是其最重要的策略資產,而將意識形態的純粹性凌駕於知識多樣性之上的文化,正積極地將其自身淘汰。
我是 Mercury Technology Solutions 的執行長 James。
我經常看到市場領導者沾沾自喜,認為他們目前的優勢是無法撼動的。但歷史提供了一個嚴厲的警告:最重大的競爭威脅不一定是外部競爭對手,而是會驅逐您最寶貴資產:人才的有毒內部意識形態。
最有力、最令人不寒而慄的例子,莫過於德國這個 20 世紀初無可爭議的科學超級強國,如何在現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場科技競賽中失利的故事。
無可爭議的市場領導者:1930 年代的德國
1930 年代初期,德國的科技領導地位是絕對的。在 1901 年到 1933 年間,德國科學家共贏得 20 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美國、英國和法國加起來只贏得了 23 次,儘管它們的總人口比德國多三倍。
最重要的是,在理論物理領域 - 解開原子所需的學科 - 德國遠遠領先於第二名的英國,獨領風騷。美國,最終的勝利者,在這個領域幾乎沒有任何重要的研究。事實上,日後領導美國曼哈頓計劃的 J. Robert Oppenheimer,於 1927 年在德國取得博士學位。
無論以任何客觀標準來衡量,德國都完全有條件率先發展原子能,並藉此取得不可克服的軍事優勢。那麼,為什麼他們會如此慘敗呢?
策略性自我破壞:當意識形態凌駕於才能之上
答案簡單而殘酷:他們選擇了意識形態而非卓越。希特勒的上台是由仇恨和排他的意識形態所推動的。1933年4月,納粹政府頒布法律,禁止猶太公民從事各種職業,包括大學教授、教師和公務員。
這不僅是道德上的災難,更是史無前例的戰略性自我破壞行為。
近 30% 的德國頂尖科學家是猶太裔。在理論物理這個關鍵領域,猶太裔的比例接近 50%,其中包括那一代最傑出的人才。愛因斯坦是最著名的例子,但他只是冰山一角。為了躲避納粹迫害而逃到美國和盟國的世界級科學家的名單是驚人的。
這種意識形態的清洗是絕對的。Fritz Haber 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他發明的化學肥料為世界蓬勃發展的人口提供了糧食,他是一位德國愛國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國家研發了化學武器。即使他的服務紀錄和忠誠也無法拯救他。他也被迫逃亡。
希特勒對於這種人才流失的情況並非毫不知情。他心甘情願地接受了德國科學的倒退,以追求不受 「猶太科學」「污染 」的 「純雅利安科學」。他認為理論物理學太過「猶太」,並選擇將資源分配給其他武器,使剩下的德國科學家喪失所需的支援。
競爭者的不公平優勢:吸收全球最優秀的人才
當德國積極瓦解其最大的競爭優勢時,美國卻在做相反的事。難民科學家的湧入使美國政府警覺到原子能的巨大威力。美國的反應是啟動了 「曼哈頓計劃」,投入了大量的資源,最重要的是,為那些被德國驅逐的人才創造了一個避難所。
結果是不可避免的。美國在 1945 年成功了。
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德國投降後,美國和蘇聯最激烈的競爭不是爭奪領土,而是爭奪剩餘的德國科學家和工程師。美國俘虜了1,600多名;蘇聯俘虜了2,500多名。從美國的太空計畫到蘇聯迅速成為科學超級強國,這些人才的湧入成為兩國戰後技術主導地位的基石。
現代企業的平行:封閉文化的詛咒
這個歷史教訓對於現代企業世界來說是個可怕的寓言。
- 公司的「意識形態」就是公司的文化。一種 「不是在這裡發明的 」文化、對擁有不同觀點的 「外來者 」的敵意,或對 「我們一直以來做事的方式 」的僵化堅持,就等同於希特勒的 「雅利安科學」。
- 當您所創造的環境,讓最優秀、最具挑戰性、最多元化的人才感到不受歡迎時,他們就會離開。而您的競爭對手 - 那些擁有更開放、更包容文化的競爭對手 - 將會張開雙臂等著您。
- 這不是一個「軟性」的人力資源問題,而是一個硬性的策略現實。能夠吸引並留住最優秀人才的公司將獲勝。將意識形態的純粹性凌駕於知識價值之上的文化,就是選擇停滯不前的文化。
結論:領導者最重要的任務
任何領導者最關鍵的工作就是成為一種文化的總設計師和捍衛者,這種文化能夠吸引並留住地球上最優秀的人才,無論他們的背景或觀點如何。我們要建立的是一個優秀的民主思想,而不是一個墨守成規的回音室。
迎合民粹主義和排外情緒的誘惑 - 無論是在國家或公司內部派系 - 都是一曲直奔礁石的誘惑之歌。短期內可能感覺很好,但長期來說,這是不切實際的策略。
最偉大的創新幾乎總是在不同觀點的摩擦中誕生。每位領導者的問題都很簡單:您是在建造堡壘保護僵化的意識形態,還是在建造全球人才中心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