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硬體大戰決勝



蘋果提出的方案確實值得稱讚,完美地發揮了其生態系統的優勢。以用戶隱私為武器,蘋果為自己未來的發展定下了基調。反思一夜,讓我們從大多數人所關心的 Nvidia 開始。

「需要 Nvidia 做出更大的努力」

蘋果的 AI 計劃明確指出:「我不是 Nvidia 高階伺服器的客戶,我可以用自己的晶片服務我的使用者!」再看蘋果透露的 AI 模型架構,很明顯,蘋果是在搞減法。通过微调、修剪、降低精度、聚焦特定用途等方式对模型进行优化,目的是将其装入苹果自己的设备中,间接切断对服务器的依赖。這對 Nvidia 來說無疑是個壞消息。蘋果的使用者佔 PC 的 10%、手機的 20%、平板電腦的 38%,這意味著失去了直接服務這些高階使用者的機會。

蘋果認為人工智能只是提升用戶體驗的一種手段,成本應該由服務供應商來承擔。Nvidia正在建立一個Token等於Money的商業模式,但蘋果目前的策略並不認可這個故事。當然,這是因為蘋果對自己的產品有定價權,所以這個方案只是他們轉嫁成本到消費者身上的一種方式。不過,我相信 Nvidia 仍有機會說服蘋果。放眼未來,多模式的 AI 模型無疑會比小模型好上千倍,所以 Token 等於錢的故事仍有機會在蘋果的 Keynote 中說明。但就 Nvidia 現階段而言,蘋果已經成為爭奪台積電高階製程的競爭對手。可以預測的是,蘋果需要大量的M系列晶片來擴充私有雲,也可以預測的是,iPhone16會在年底出現爆炸性的成長。兩者都需要大量的高階晶片。

一方面,知道自己正在失去蘋果這個客戶,他們需要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AI PC 在企業市場的光明前景」

此次 WWDC 大會,蘋果最關注的還是個人用戶。所公佈的功能和更新都強調如何提升個人效率。這對於以企業用戶為目標的 Microsoft AI PC 陣營而言,無疑是極佳的消息。沒有了蘋果對企業用戶的競爭,微軟只需要留意Google的動向即可。此外,蘋果智慧的全面更新有點遲,今年秋天只支援英文。其他語言預計將在明年推出。

企業非常願意為工作效率付費,尤其是許多企業已經是微軟全套產品的客戶,這段沒有競爭的黃金時期,將為 AI PC 陣營提供絕佳的銷售窗口。一台整合了硬體、軟體和 AI 的機器,將會是大家掏腰包的最有力理由。然而,只有一個主要的顧慮。那就是 arm 基礎晶片架構缺乏軟體支援。雖然軟體服務的趨勢是部署在瀏覽器上,但許多重量級的企業級軟體仍深深綁定在 X86 架構平台上 (SAP、PowerBI)。微軟仍需要給一個階梯,加速這些軟體服務商轉移到 arm 平台。就像蘋果在轉用 M 系列晶片時所推出的編譯器,讓這些軟體可以在新的環境中順暢執行。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我對蘋果這次 AI 計畫的看法。

「蘋果對使用者隱私權的責無旁貸」

不出所料,蘋果仍然是我們一直所熟悉的那家公司。Apple 的優勢在於能夠專注於關鍵領域並樹立標竿。從早期喜歡客製化硬體規格,到最近建立可能是軟體產業史上最關鍵的隱私權使用規範。為什麼我會做出這樣的論斷?

"Regulation to Unfetter Privacy Protection"

過去,應用程式之間的資訊互動受到系統隱私權保護政策的限制。每個應用程式都必須有自己的帳號系統,以驗證使用者的狀態和使用範圍。這意味著每一個服務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服務都需要維護自己的用戶資料和授權。但現在,透過 Apple 的 intents API,服務的授權可以整合到 Siri 層級,由 Siri 來處理相關的隱私授權問題。實質上,Apple 已為所有應用程式打開相互溝通的大門。不過,前提是您的應用程式服務必須符合這項隱私權規定。此外,这种交流必须由 Siri 进行调解。

现在,Apple 站出来宣布:「我现在允许你们相互交流,但必须在我的监督下进行」。未來,您可以告訴 Siri,「幫我媽叫車,她快到高鐵站了」。這樣 Siri 就可以自主檢視你的通訊錄,找到你母親的姓名和電話號碼,輸入到 Uber 叫車的訊息中,通過 Uber 完成叫車,甚至不需要打開 APP。我相信電子商務應用程式會更有趣。因此,如果您的應用程式依賴於流量或廣告收入,您可能需要考慮其他的商業模式,因為部分需求可能會在 Siri 層級上得到滿足。

「私有雲端運算」

在 WWDC 上揭露的另一個有趣架構是全新的私有雲端運算。Apple 建立了全新的私有雲運算系統。雖然這項計劃的初衷是為了補充本地 AI 運算的不足,但 Apple 在設計雲端資料處理的隱私權保護架構時卻非常謹慎。為了贏得大眾的信任,蘋果異乎尋常地允許部分授權的開發者透明地查看雲端運算的內部資訊。這不僅表示我們是透明的,不怕別人看,也顯示蘋果對於雲端運算的隱私權設計充滿信心。這讓我想到一種可能性。

長久以來,我一直對 Apple 缺乏雲端服務 (不是面向消費者的 iCloud,而是那些供企業使用的雲端服務) 感到困惑。考慮到 Apple 開發人員的數量,維護一個運作良好、順暢的雲端服務應該不難(也許是利潤率太低?)然而,有了私人雲端運算這個機會,未來是否有可能開放給其他應用程式,讓其他服務也能部署在蘋果的私人雲端?還是問題恰恰相反:未來,如果你不把你的服務放在蘋果的雲計算上,你就無法獲得蘋果的用戶?  可以肯定的是,蘋果應用程式上的創新將是下一個戰場。

網誌: 洞察力
人工智慧硬體大戰決勝
James Huang 2024年5月17日
分享這個貼文
標籤
公關規劃:如何建立公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