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國如何 「迎頭趕上」(及其真正意義)

人為因素與複製的限制

TL;DR:中國的工業崛起令人印象深刻,它建立在複製和適應的基礎上。然而,製造業的真正進步在於人的因素--經驗、奉獻精神和技能--這些都是機器或單純模仿所無法取代的。像台灣這樣的國家,透過培育這些「機器中的鬼魂」來維持優勢。

簡介

在工業成長的領域中,中國的迅速崛起看起來像是成功的宏大敘事。但對於真正瞭解製造業複雜性的人來說,這個故事更為細膩。真正的挑戰不只是複製前人的成果,而是要培養出能驅動真正創新和持久成功的人類專長。

製造業躍進的假象

對於在工廠工作的人來說,「躍進」的想法,也就是快速超越老牌廠商,在很大程度上是個神話。製造業是在先驅者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來所奠定的基礎上發展。複製藍圖是一回事,創新生產線則是另一回事。

就像工廠模擬器遊戲一樣:複製他人的設計相對簡單,但要創造出原創的東西,就必須深入瞭解基本原理,並能重新想像生產的各個層面。

人的因素:真正的競爭優勢

機器和製程可以克隆,但經驗豐富的工人根深蒂固的習慣和技能卻無法克隆。這就是為什麼台積電及富士康等公司會在全球各地運送技術人員,以維持產品品質。人力資源並不是可以交換的,他們對於維持生產過程中細微的藝術性至關重要。

超越表面的理解

對於那些不熟悉工廠生活的人 - 學者、記者、政治家 - 製造業的複雜性往往難以理解。學習曲線非常陡峭,而且各行各業之間的差異非常明顯,因此每個部門所面臨的挑戰都是獨一無二的。

以一位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偏離供應商的標準作業程序 (SOP) 為例。這並不是因為無知,而是多年來形成的直覺理解。這些常被外人誤解的細微調整,正是成功製造的基礎。

現代製造業的真正挑戰

當新訂單大量湧入、生產需要加速時,「更多訓練」或「標準化」等理論解決方案便會落空。這並不是因為缺乏知識,而是因為人類的專業知識是長期培養出來的,不是單純的學術證書可以取代的。

這個故事似曾相識:畢業生尋求冒險而非穩定的工作、經驗豐富的主管做出難以量化但卻至關重要的調整,以及溫度的微妙變化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生產。這些細節往往不為人所察覺,但卻是維持品質的關鍵。

機器中的鬼魂

中國的工業實力無庸置疑,但它是建立在他人建立的基礎之上。只注重複製而非真正的創新,忽略了最重要的「機器中的鬼魂」--人的因素能以創造力和奉獻精神讓機器活起來。

對台灣這樣的國家而言,維持競爭優勢的關鍵在於培養這些特質。我們必須認識到,雖然機器和製程可以購買和複製,但熟練工人的承諾和專業知識卻是不可取代的。

總結

在我們邁向數位轉型和全球經濟轉型的時代,製造業中人的因素仍然至關重要。雖然複製的藝術可以促進成長,但真正的成功是建立在那些用心、用技術的人身上。透過欣賞和培養這些人性化元素,我們才能在日益複雜的世界中持續創新和茁壯成長。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國如何 「迎頭趕上」(及其真正意義)
James Huang 2025年2月1日
分享這個貼文
DeepSeek 是否揭露了美國人工智能產業的「皇帝的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