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國如何 「迎頭趕上」(及其真正意義)

人為因素與複製的限制

這篇文章不適合那些認為任何對中國的批評都是盲目愛美、迷信台灣的胡言亂語的人。這篇文章是寫給那些在製造和細節執行上有實際經驗的人 (而不只是在遠端打卡/管理)。 

你明白為什麼中國的崛起既是可預見的,又......不是那麼令人驚訝。

在這個行業裡沒有「躍進」這回事。一切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先驅們花了一個世紀打下基礎,而追隨者只需十年就能複製。這並不神秘。

把它想像成一個模擬工廠的遊戲:複製別人的藍圖很容易,從頭開始設計一條全新的生產線?那麼如何在現實世界中快速製作新的藍圖呢?很簡單,您可以「借用」經過驗證的設計,並加以調整。沒錯,經典的「海盜王國」策略。

想要更進一步,創造出真正原創的東西嗎?這就是變得棘手的地方。您必須掌握原創的基本原則,並在保持核心理念不變的前提下,重新想像整個製作邏輯。早期的日本、台灣、韓國,以及後來的中國,都是這樣聲稱要開闢自己的道路。

老實說,承認這一點並不丟臉。工業革命不是東方的發明。抄襲西方又怎樣?這會讓你變得不像個國家嗎?這涉及到意識形態,以及政府如何利用意識形態來爭取支持,但我今天不談這個。

以下是我真正想談的內容:人的因素。

複製工廠和購買機器很容易。複製熟練工人根深蒂固的習慣?就沒那麼容易了。這就是為什麼台積電要把台灣工程師飛到亞利桑那州的工廠,然後把材料運到大洋彼岸;富士康要把中國工廠的工人飛到印度的工廠裝配 iPhone。

從未在工廠工作過的人,尤其是學者/記者/政治家,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我沒有誇大。如果他們沒有在生產線上工作過,他們就不會明白。幾句話之後,你就會看到他們眼中的困惑。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這些東西不能量化,不能寫成整齊的報告。

並非無法量化,而是不同產業的學習曲線差異很大。這讓每個產業的「未來」聽起來都一模一樣,但實際上卻天差地別。

例如,為什麼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添加化學品的方式與供應商的 SOP 略有不同?我不會給答案(沒有答案),但如果有人說「因為他們只是笨笨的高中畢業生」,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從事代工的台灣工廠通常專精於一個特定的製程,前線工人和主管的經驗使這些使用了數十年的機器得以維持。他們以調整和變通的方式來維持運轉,但對大局的了解往往有限。

當問題出現時,就是一個責備遊戲。每個人都在保護自己的利益。我曾經為一家供應商工作,撰寫報告時每個人都指指點點。我們到處都能看到巨大的學習曲線。

換班、換一批工人,甚至陽光都可能讓事情變得不對勁。我見過這一切。缺乏經驗和適當交接的新工人會死板地遵守規則,造成延誤和損失。

您可能會想:「只要把所有東西都標準化,就能得到更多的訓練!」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一點。那為什麼沒有實現呢?

因為人與人是不同的。那些對我說教標準化的人 (那些高級管理人員),他們擁有華麗的學位和 「偉大的計劃」,卻從未見過現實。製造業不是由學者建立起來的,而是由無數擁有實際技能的工人建立起來的。

當訂單激增時,工廠如何提高生產量?讓我們直截了當:給我一個有頂尖大學畢業生的工廠,我會在三年內讓它運行得如夢似幻。每個問題都迎刃而解,每個流程都記錄在案。最優秀的人才已經不去那些工廠了。在經濟不景氣時,我看到畢業生選擇背包旅行,而不是穩定的辦公室工作。

我懂了。重點是,建立專業知識需要時間。您需要熟練的人才來實施這些完美的系統。光靠管理者是做不到的。就像陽光的例子一樣,我可以就溫度變化的影響寫一篇論文,但是本能地知道如何調整工廠佈局的主管卻更有價值。對大多數人來說,一個微小的差異是看不到的,卻差點毀了一筆數百萬美元的訂單。解決方案是什麼?轉投公差範圍較廣的日本供應商。

侮辱?也許吧。從紙上看來,台灣和日本的產品完全一樣。但那微妙的差異卻很重要。我是靠自己的好奇心和使用專業設備才發現它的。

整篇文章都在談論學習曲線。中國是真的趕上了,還是只是門面工夫?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聲稱自己更高大。當然,機器是一樣的,流程看起來也是一樣的,但卻不一樣。

覺得很瘋狂?把台積電的工程師換成經驗較淺的,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我們有 SOP,但為什麼科技公司還是想要頂尖人才?為什麼不直接雇用任何高中畢業生呢?

人力資本不容易衡量。每個步驟都需要熟練的眼睛和雙手。態度越好,結果越好。卓越是建立在層層的用心和對細節的專注上。

要複製這種情況,您需要擁有正確態度的人。沒有正確的態度,再多的教育也沒用。缺乏這種態度的人只會抱怨和做最基本的事。「專業 」變成了壓迫的工具。

但是,如果沒有這種奉獻精神,您如何突破界限?我們稱讚工匠精神,但卻很少人願意付出努力。它乏味、重複,需要持續的關注。回報往往很少,報酬更少。

如果你讀到這裡,你已經不尋常了。 

中國工業的快速發展是無庸置疑的,但它是建立在別人打下的基礎之上的。雖然他們掌握了複製的藝術,但真正的創新和持續的成功依賴的不僅僅是硬件和藍圖,而是經常被忽視的人的因素:經驗的累積、對細節的一絲不苟,以及技術工人堅定不移的奉獻精神。這些經過長時間培育的特質,才是真正驅動進步、創造永續價值的動力。這些特質是「機器中的鬼魅」,是任何複製技術都無法取代的。

網誌: 洞察力
# #Ai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國如何 「迎頭趕上」(及其真正意義)
James Huang 2025年2月1日
分享這個貼文
標籤
#Ai
DeepSeek 是否揭露了美國人工智能產業的「皇帝的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