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西方冒著低估川普2.0的危險,將其行為視為反覆無常。 他的舉動可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冷戰式對華戰略,但西方精英被個性驅使的敘述和對軍事現實的忽視所蒙蔽,忽略了更大的地緣政治圖景。這種智識上的失敗可能會帶來可怕的後果,尤其是在理解烏克蘭等全球衝突以及更廣泛的國際秩序轉變方面。
簡介:
為什麼川普 2.0 會大肆抨擊加拿大、墨西哥甚至格陵蘭等看似隨意的國家?這真的只是一個不可預測的商人的衝動行動嗎? 還是有更多經過深思熟慮的策略邏輯在起作用? 最近與政治評論員 Fred Smith 的討論引發了這個問題,而答案恐怕揭示了西方戰略思想中一個危險的知識盲點 - 這種近視可能會在我們日益動盪的世界中造成深遠的後果。 將特朗普貶低為 「反覆無常 」不僅是懶惰的分析,更是對地緣政治格局的危險誤讀,掩蓋了塑造全球權力動力的更深層、更令人關注的趨勢。
狂人還是戰略大師?西方的地緣政治近視
Why is Trump 2.0 coming out swinging? 這是政治評論員 Fred Smith 最近提出的挑釁性問題,引發了一場切中西方戰略思想核心的辯論 - 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缺乏戰略思想。Smith 指出,特朗普新政府的憤怒目標看似隨意:加拿大、墨西哥、格陵蘭島、巴拿馬運河......驟眼看來,這些都是怪異的目標。
但史密斯(Smith)呼應已在台灣傳播的小道消息,提出了更有計畫的解釋:這不是隨意而為,而是針對中國精心設計的策略。 想想看:打擊洗錢活動、擾亂販毒路線、確保重要戰略據點的控制權。 這些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地緣政治棋盤中的棋子。
然而,可以預見的是,主流敘述仍然固執地簡單化:「川普就是川普」。 「反覆無常的商人」、「難以預測的特立獨行」--媒體喜歡這些簡單的諷刺。 問題就在於:有太多理應知情的人也是如此。
一言以蔽之,這就是偏見。 一種危險、盲目的偏見。
真正令我寒心的是,有那麼多假裝受過教育的聲音--碩士和博士畢業生,披著西方學術界的證書--輕率地拋出這個「瘋狂商人」的論調。 難道我們要相信這些據說在國際事務上受過訓練的人,真的不知道這些行為帶有標準地緣政治手腕的味道嗎? 戰略定位、力量投射和遏制一直都是國際關係的核心原則? 這些策略都是冷戰時期的手法,只是被重新包裝成特朗普獨特的......讓我們稱之為戲劇外交?
顯然,是的。 很多人就是不明白這一點。 而這是對西方戰略思想的一個令人深感憂慮的控訴,或者說,它應該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空白。 這種思想上的盲點,這種對戰略深度的漠視,對個人敘事的偏愛,不僅是學術上的失敗,更是地緣政治上的失策。這是地緣政治的負擔,也是西方無法承受之重。
太陽花世代與失落的戰略藝術
要了解這個問題的深度,請參考「太陽花世代」--過去十年來從西方大學回國的台灣畢業生。 現在,他們穩固地站在「穩固的中產階級」的位置上,他們代表了接受西方教育的一代,雖然表面上很有聲望,但卻讓他們在戰略上變得近視。 他們是更廣泛的西方菁英階層的縮影,揭露了一個重要的缺點:對冷戰動態、核戰略、以及地緣政治力量的基礎深感缺乏了解。
對於這些聰明人來說,地緣政治戰略定位的概念幾乎是陌生的。 他們真正相信人權和軟實力是國家策略的終極工具,而將傳統的硬實力策略(即現實政治的語言)視為過時、不成熟甚至野蠻。
十年之後,有些人可能已經擴闊了他們的視野。但考慮到持續存在的無知:許多人對基本核戰略仍然表現出令人震驚的缺乏。 他們通常對核威脅的作戰現實--潛射彈道飛彈的港口、射程和威脅--一無所知。 這不僅僅是軍事上的瑣事,更意味著他們對國際關係的理解從根本上忽視了軍事層面。
烏克蘭:西方計算失誤的案例研究
讓我們回到烏克蘭的緊急危機。說得難聽一點,情況非常嚴峻。在夏季反攻失敗和較早前的哈爾科夫成果之後,出現了許多談判解決的機會。然而,烏克蘭在西方的不斷敦促下,選擇繼續戰鬥。 這究竟是受到戰略計算的驅使,還是對戰場現實的危險誤讀?
Zelensky 是否如某些漫畫所言,只是個無知的喜劇演員? 絕非如此。儘管他本人可能缺乏深厚的軍事專業知識,但烏克蘭並不是一個單一的實體。 它是由強大的派系、地區強人和經驗豐富的軍事領導人所組成的複雜網絡,而這些人對當地的嚴峻現實都有深刻的瞭解。如果認為 Zelensky 及其政府在戰略上無能為力,那就又一次陷入了簡單化、個人主導的敘述中。
我們如何能確定?撫心自問:您是否瞭解戰後烏克蘭迫在眉睫的軍閥問題? 您是否瞭解這場衝突只會加劇的俄羅斯內部原有的區域勢力動態?如果您對這些概念感到陌生,那麼您很可能也患有這種戰略盲點。
西方與烏克蘭簽訂的協議--以及最重要的資金流向--將決定美國最終是要將烏克蘭分割成可控制的影響區,還是真正支持一個穩定、統一、以基烏夫為中心的國家。這個決定往往被簡單化的善惡敘述所掩蓋,將影響該地區數十年的發展,其後果可能與美國直接軍事干預一樣深遠。
同樣地,考慮一下俄羅斯的潛在結果。如果俄羅斯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即迅速奪取基輔,可能會看到沙皇式的專制復甦、軍事強人的崛起,以及「俄羅斯蒸汽壓路機」在歐洲想像中的不祥回歸。反之,俄羅斯的重大失敗可能觸發普京政權的分裂,導致混亂的解體,讓人聯想到 20 世紀初的中國--軍閥林立、地區動盪不穩,並向歐洲和亞洲蔓延。
任何掌握了這些動態的北京戰略家都應該明白,毫無猶豫地支持普京會帶來深遠的風險。潛在的利益遠未得到保證,而混亂的後果可能會破壞中國自身周邊地區的穩定--新疆、內蒙古,甚至是動盪不安的朝鮮半島。 這樣的局面可能會破壞中國對海上擴張和多極化世界秩序的廣泛戰略野心。
這並不是支持俄羅斯的論據,也不是盲目支持烏克蘭的論據。 這是對戰略清醒的呼喚,是對理解複雜、多層次的風險和回報的呼喚。 這也提醒我們,從他人的流血中獲得回報的誘惑並非「邪惡的美國人」獨有的惡習。 如果不這麼想,就又會陷入自圓其說、帶有偏見的敘述中。
西方的「去軍事化」精英
回到核心問題:為什麼西方一直強迫烏克蘭繼續戰鬥,即使出現了談判的機會? 軍火經銷商」、「軍工複合體」這些簡單、陰謀式的答案固然誘人,但始終過於簡單且不準確。如果這是真正的驅動力,為什麼西方的武器生產速度緩慢得令人痛苦?為何不斷抱怨彈藥短缺?
更令人警醒的事實是這樣的: 西方各政治領袖在軍事問題上普遍流於膚淺。 他們掩蓋了關鍵的細節,往往不願意與軍人接觸--那些擁有來之不易的經驗和現實評估的人,與他們偏好的敘述相矛盾。
我的理解是,西方外交政策精英被烏克蘭早期有限的成功所鼓舞,沉醉於表面的指標。他們讓自己相信,只要再多一點援助,再多一點壓力,就能打破俄羅斯的防禦,讓烏克蘭取得戲劇性的勝利。 警告烏克蘭人力有限、俄羅斯有能力學習和適應的反對聲音被駁回。 可以預見的是,樂觀的報導,無論多麼脫離現實,都更容易接受,也更符合政治上的權宜之計。
在夏季反攻之前,有聲音警告說,烏克蘭幾個西方裝備的旅不足以突破俄羅斯根深蒂固的防線。 這些聲音被忽視了。 專家敦促烏克蘭緊急提供坦克、集束彈藥和強大的掃雷能力。 這些請求也大多被駁回,往往是因為害怕激起俄羅斯核升級的錯覺 - 這種恐懼往往被脫離戰場現實的學者放大。
然而,偏激的敘述無法掩蓋現實。如何快速清除雷區?無人機和少量工程車根本無法奏效。 您需要熱能武器、大規模火砲轟擊,或大量湧入的專門掃雷設備,才能為裝甲突破開闢安全通道。 這些通常由軍事專家提出的難以接受的事實,卻被大聲鼓吹簡單化(通常是武器化)樂觀主義的聲音所淹沒。
自冷戰結束後的幾十年來,西方國家本應聰明的專家們經歷了一場悄然而深刻的 「去軍事化」。從最高領導層到中層官僚和智囊團分析師,對軍事現實的重要理解已經萎縮。
是的,軍事圈子可能是出了名的僵化和政治上的不成熟。但這並不能成為那些在這些圈子之外的人所表現出的危險的無知的借口,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僅憑 Google 搜索和先入為主的偏見,就可以在複雜的戰略挑戰中頤指氣使。
結論:
我們必須立即重新發現核戰略和冷戰地緣政治的基本原則。我們必須將這些艱難、往往令人不安的現實融入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之中。 我們必須拋棄過去數十年的單極甚至多極秩序,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國際架構,在今天這個多極、日益混亂的世界中仍然適用的安慰性錯覺。 主導西方思維數十年的敘述--軟實力、自由主義霸權和軍事力量重要性下降的敘述--在一段時間內是有效的,因為修正主義勢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空談。 沒有人真正挑戰美國的海軍支配地位。
歐洲人尤其在這種轉變中掙扎。 他們正努力面對痛苦的現實,在這個世界上,他們長達數世紀的主導地位已被篡奪,篡奪者不是更「有教養」的文明,而是務實,甚至可能是野蠻的超級大國。他們嚮往外交官優雅的談話方式,但在這個「狂野的西部」時代,世界可能再次需要一位槍法犀利的治安官,而非衣冠楚楚的演說家。
我們歡迎您提出異議。但在您否定這項分析之前,請撫心自問:你能可信地辯稱克里米亞的吞併、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習近平的自信崛起、中國的海軍建設及其南中國海的擴張都完全歸因於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2016年的當選嗎? 安排好時間線,檢視更廣泛的趨勢,一幅截然不同的圖景就會出現:川普並不是原因,而是症狀--也許是令人震驚、甚至是不穩定的症狀,但卻是全球秩序中更深刻、更根本轉變的症狀。 忽視這一轉變,固守舒適但過時的敘述,是一個潛在災難性的戰略錯誤。